
極言生活之不安定,隨時準備逃難。 唐 沉亞之 《萬勝崗新城錄》:“冬,縱兵臨 壽春 ,屠 馬塘 ,走其守 令狐通 ,焚 霍丘 , 淮南 郡邑大駭,民人卷席而居。”
“卷席而居”是一個古代成語,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該成語最早出自唐代沈亞之的《萬勝崗新城錄》,描述了戰亂時期民衆的動蕩生活:
“冬,縱兵臨壽春,屠馬塘,走其守令狐通,焚霍丘,淮南郡邑大駭,民人卷席而居。”
文中提到淮南地區因戰亂,百姓隻能卷起鋪蓋隨時遷移避難。
《卷席而居》是一個成語,意為一個人在床上卷着席子,獨自居住。它形象地描述了一個人獨自居住的狀态。下面是關于這個成語的詳細解釋和相關内容。
《卷席而居》由兩個部首組成:卩(占)和巾(帚)。它的總筆畫數為15個,其中卩部首所占的筆畫為2,巾部首所占的筆畫為6。
《卷席而居》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論語·公冶長》一章中,其中的原文是:“舜升堂,魯衛搏虎,帝曰:‘殷湯何如?’對曰:‘卧薪嘗膽,執鼠騰蛇,今舍得曰“子美”者,其謂“舜升堂,魯衛搏虎”者與?’”意指舜卧在火爐上,嘗試燃燒木柴,以磨砺自己,而此處的“卧薪嘗膽”也被用來指代一個人艱苦奮鬥、獨立生活的狀态。
《卷席而居》的繁體字為「捲席而居」。
古時候,寫作《卷席而居》的方式可能略有不同。根據古代文字學家的研究,有時候将卩部首寫作「訁」,将巾部首寫作「巛」。
他喜歡獨居,經常卷席而居,享受自己的靜寂時光。
組詞:卷旗而歸、卷土重來、居高臨下、居無競業
近義詞:獨自居住
反義詞:與人為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