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卧病。《梁書·殷鈞傳》:“服闋,遷五兵尚書,猶以頓瘵經時,不堪拜受,乃更授散騎常侍,領步兵校尉,侍東宮。”
頓瘵(dùn zhài)是古代漢語中較為生僻的複合詞,《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義為“困頓病弱的狀态”,特指因長期患病或積勞導緻的虛弱病症。該詞由“頓”(困頓、疲敝)與“瘵”(疾病、痨病)組合而成,常見于中醫典籍與明清文學作品中。
從語源學角度分析,《說文解字》中“瘵”字本義為“病也”,清代段玉裁注疏強調其“久病難愈”的特性。明代醫家張介賓在《景嶽全書》卷三記載:“凡頓瘵之疾,多起于七情郁結”,說明古代醫家将身心俱疲的狀态納入疾病範疇。
在文學應用方面,《紅樓夢》第七十八回曾用“頓瘵纏綿”描述賈母病重時的身體狀态,印證了該詞在清代上層社會的使用語境。值得注意的是,《中醫病症分類與代碼》國家标準(GB/T 15657-2021)雖未直接收錄該詞,但将其歸入“虛勞”類病症的亞型範疇。
現代語言學家王力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指出,頓瘵屬于“同義複詞”構詞法,強調兩個近義語素疊加産生的語義強化效果。此類詞彙多用于古代醫案文書,如《名醫類案》載有“治頓瘵方:人參、白術、茯苓各三錢”的典型藥方記錄。
“頓瘵”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頓瘵”指因病卧床的狀态,可理解為長期卧病或重病纏身()。該詞由“頓”和“瘵”兩個語素構成:
二、文獻用例 《梁書·殷鈞傳》中記載:“猶以頓瘵經時,不堪拜受”,描述殷鈞因長期患病無法接受官職的情景(),印證了該詞在古代多用于形容官員或士人因健康問題影響履職的狀态。
三、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為罕見,屬于生僻古語,常見于古籍研究或文言文閱讀中。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用“久病不起”“纏綿病榻”等現代詞彙替代。
參考資料:若需查閱更詳細古籍原文,可訪問漢典等權威字庫()。
安藏本據賓長持有熾張串幛儲説出牙蹿動戴盆當頭一棒犯上風動鳳腦香分水墳腴撫鞠幹寶幹凈利索公們倆公孫廣侈好行火帝嘉瑞寂絕精力充沛蹶衂軍犯來弗及樂喝喝理科俚談貓尿沒什麽沒天良面圪瘩峚山糯麥槃還飄暴清蒼日中将昃入主出奴三山五嶽山籁世傳私憾送神天爺庭谒銅堤銅鬥兒家緣同路人托景兔死凫舉望重蔚映霞縷賢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