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閲的意思、校閲的詳細解釋
校閲的解釋
1.查核,察看。《魏書·太宗紀》:“詔使者巡行諸州,校閲守宰資財,非自家所齎,悉簿為賦。”
2.審閱校訂。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诠賦》:“繁積於 宣 時,校閲於 成 世,進禦之賦,千有餘首。”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三:“各以所校閲某書,應考某典,詳列書目,至 瑠璃廠 書肆訪查之。” 巴金 《新生》第一篇:“于是我們坐下來校閱這期雜志底清樣。”
3.檢閱。 唐 李濯 《内人馬伎賦》:“搴旗命伍,抽戈按節,侔三邊之挑戰,壯六軍之校閲。” 明 唐順之 《條陳薊鎮練兵事宜》:“臣竊觀 高皇帝 以武功定天下,深慮承平之後,武備寖弛,以啟戎心,而定為禦前閲試之法,千萬裡外亦分番疊上,躬自校閲。” 清 黃軒祖 《遊梁瑣記·王天沖》:“嚴飭弟兄鳴槍緻敬,詰朝再請校閲陣法。”
詞語分解
- 校的解釋 校 à 學堂,專門進行教育的機構:校園。校長。 軍銜的一級,在“将”之下,“尉”之上。 古代軍隊編制單位:校尉(統帶一校的軍官)。 校 à 比較:校場。 查對、訂正:校勘。校訂。校對。 筆畫數:;
- 閲的解釋 閲 è 見“閱”。 筆畫數:; 部首:門;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校閱”的漢語詞典釋義詳解
“校閱”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構詞法和專業應用三個層面進行解析,核心指對文字、書籍或文稿進行核對、審讀與訂正的過程。
一、字源與結構
- “校” (jiào): 本義為木囚,引申為核對、考訂、比較。《說文解字》釋“校”為“木囚也”,段玉裁注引申為“考核”之意。在“校閱”中,“校”取其“核對、訂正”的引申義,強調發現并修正錯誤。
- “閱” (yuè): 本義為在門中查點、計算,引申為查看、審視、檢閱。《說文解字》釋“閱”為“具數于門中也”,後泛指查看、審察。在“校閱”中,“閱”取其“審看、檢查”之義,強調通覽全文。
- 構詞法: “校閱”屬于并列式合成詞,“校”與“閱”意義相近,均指向對文本的核查行為,組合後強化了“仔細檢查核對”的含義。
二、核心釋義
綜合權威詞典定義,“校閱”主要指:
- 核對訂正: 對照可靠的标準或底本,仔細檢查文稿、書籍中的文字、數據、标點等内容,發現并改正其中的訛誤、脫漏、衍文等問題。這是其最核心的含義 。
- 審讀審查: 在核對文字的基礎上,對文稿的内容、觀點、邏輯、體例等進行審讀和評估,有時也包含把關内容是否符合要求或标準 。
- 檢閱視察: 在特定語境下(尤其古代或軍事領域),可指對軍隊、陣地的檢閱視察,但此義項在現代漢語常用語境中已較少使用,主要保留在曆史文獻或特定場合 。
三、應用場景
“校閱”一詞主要應用于以下專業領域:
- 出版編輯: 指出版過程中對書稿、文章進行反複的校對和審讀,确保内容準确無誤、符合出版規範。這是“校閱”最典型的應用場景。
- 新聞傳媒: 記者、編輯對新聞稿件進行事實核查、文字潤色和内容把關。
- 學術研究: 學者對古籍文獻進行校勘整理,或對學術論文進行審稿。
- 文書檔案: 對重要文件、報告進行正式發布前的審核校對。
四、曆史演變
“校閱”一詞古已有之,其“核對書籍”的含義在漢代已見端倪(如劉向、劉歆父子校閱宮廷藏書),隨着印刷術的發展和出版業的興起,“校閱”作為出版環節的專業術語地位日益鞏固。其“檢閱軍隊”的含義則源于古代軍事制度。
權威參考來源: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對“校”、“閱”單字的釋義及“校閱”詞條的現代核心含義界定。 (标準詞義依據)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提供“校閱”更詳盡的古義、引申義及曆史用例。 (曆史語義溯源)
- 《出版專業術語詞典》,中國書籍出版社: 闡釋“校閱”在出版流程中的具體工作内容和标準。 (行業應用解析)
- 《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綜合解釋“校閱”的多重含義,包括較少使用的“檢閱”義項。 (綜合語義覆蓋)
網絡擴展解釋
“校閲”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細微差異,主要涵蓋以下方面:
一、基本含義
-
審閱校訂
指對文字、書籍或文稿進行核對、修正錯誤,确保内容準确。例如:南朝梁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到“校閲於成世”,即指對賦文的審校。清代陳康祺的記載中,學者需“校閲某書”并核對典籍,也屬此類。
-
查核與檢視
廣義上可指對事物或信息的全面檢查。如《魏書》記載官員需“校閲守宰資財”,即核查地方官員的財産。
-
軍事檢閱
古代也用于指代軍隊的檢閱,如唐代李濯描述“校閲陣法”,即檢閱軍隊操練。
二、與“校正”的區分(基于中日語境)
在日語中,“校閲”與“校正”分工明确:
- 校正:側重修正文字錯誤(如錯字、排版),例如将“謝り”改為“誤り”。
- 校閲:側重内容審查,包括邏輯矛盾、事實錯誤(如數據錯誤、表述不當)。
中文語境下兩者常混用,但“校閲”更強調内容層面的全面核查。
三、現代應用
- 出版領域
如巴金在《新生》中描述“校閲雜志清樣”,即現代出版前的終審環節。
- 學術與媒體
需核查文獻引用的準确性,或媒體内容的客觀性。
四、詞源與演變
“校”字讀作“jiào”時,本義為“查對、訂正”(《說文解字》釋為“木囚”,後引申為核對),與“閲”(查閱)組合後,強化了審查與修正的雙重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用例(如《魏書》《文心雕龍》),可參考、7、10的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搬斤播兩備誡閉谷不蕤猜狠陳宮鏡黐擌錘鈎鉏耘道誨等高種植地正頓解阿彌繁動芳意胳臂錢古典經濟學邯鄲路化誨黃孫交工雞蔔節候稷門積濕九人矩彠诳瞞老頭兒籠叢栾巴噀酒買脫眇指鳴環餒稿怕死貪生僻陋橋樓阙觀喪假三台紗籠中人山窩舌尖口快沈落石鲗耍潑熟背朔食天日貼力頹虧吐沫外丹夏節險道神将香洞鹹墨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