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火浣布。《宋書·夷蠻傳論》:“通犀、翠羽之珍,蛇珠、火布之異。”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歸心》:“ 漢武 不信弦膠, 魏文 不信火布。” 唐 元稹 《送嶺南崔侍禦》詩:“火布垢塵須火浣,木綿溫軟當綿衣。”參見“ 火浣布 ”。
“火布”是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種特殊布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火布即“火浣布”,指一種傳說中可通過火洗去除污漬的布料。其名稱源于“火浣”(用火洗滌),因古人認為這種布料遇火不燃,反而能通過焚燒清潔污垢。
文獻記載
特性與推測
現代學者認為,火布可能由石棉纖維制成。石棉天然耐火且耐腐蝕,符合古籍中“火浣”的描述。但因古代認知局限,此類布料常被賦予神秘色彩。
提示:以上信息綜合自多個古籍引證及現代考據,具體細節可參考《漢語詞典》《顔氏家訓》等文獻。
火布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火焰擴散的樣子。
火布的部首是火字旁,表示與火有關的意義。它的構成部分是火和布兩個字,火代表着火焰,布則是表示擴散的樣子。
火布的總筆畫數為7畫。
火布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漢代的《說文解字》中,形容火焰熊熊蔓延的樣子。後來,這個詞逐漸被人們廣泛使用,用來形容火焰迅速擴散的情況。
火布的繁體字是「火佈」。
在古代,火布的寫法略有不同。火字采用的是「灬」的形狀,布字則是「布」的形狀。整體寫法更加繁瑣,但字形特征更加明顯。
1. 森林火災迅速蔓延,火布之勢令人擔憂。
2. 台風過境,火布狀的閃電在夜空中劃過。
火焰、火山、火光、火力、火勢、火舞等。
蔓延、擴散、燃燒、熊熊、熾烈。
局限、收斂、熄滅、燃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