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婦女行為的準則、榜樣。 唐 陳子昂 《唐故袁州參軍妻清河張氏墓志銘》:“承禮訓於公庭,習威儀於壼則。”《舊唐書·後妃傳下·肅宗章敬皇後》:“顧史求箴,道先於壼則;撝謙率禮,教備於中闈。” 宋 陸遊 《陸孺人墓志銘》:“廟祭賓享,維婦之職。嫚驁狠驕,蠹我壼則。孰如孺人,耆老益恭。名山崇崇,閟此幽宮。”
關于“壸則”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1. 基本釋義
“壸則”讀作kǔn zé,指古代社會中婦女行為的準則和榜樣,常用于強調女性應遵循的禮儀規範或道德标準。例如《舊唐書》提到“顧史求箴,道先於壼則”,即以曆史為鏡,推崇女性典範。
2. 詞源與用法
3. 文化背景
該詞常見于古代文獻,反映傳統社會對女性角色的期待,如《舊唐書·後妃傳》用“壸則”強調皇後應具備的德行表率作用。
注意:“壸”與“壺”(hú,容器)字形相近,但音義均不同,需注意區分。
《壸則》是一個古漢語詞語,具體意思是指彙聚衆人的行為或地點。
《壸則》是由“士”與“工”兩個部首組成,共計七筆。
《壸則》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原指周朝舉行祭祀時,衆人奉養牲禮的儀式。後來逐漸延伸為其他彙聚衆人的場合。
在繁體字中,壸則的寫法為「壆則」。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壸則的寫法稍有不同,以象形為主要特點。其壸字部分寫作「」,則字部分寫作「貝」。
1. 祭祀儀式上,人們紛紛聚集在大殿前的壸則。
2. 見義勇為的群衆自發地在街頭街尾形成了壸則。
壸然、壸堂、壸幸、壸院、壸肆、壸罩、壸街、壸會等。
聚集、集聚、彙集、集合。
分散、散開、離散、分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