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 董其昌 所刻叢帖名。取 南朝 梁 袁昂 《古今書評》“ 鐘繇 書意氣密麗,若飛鴻戲海,舞鶴遊天”語義。摹刻平生所見 晉 唐 以來法書,共十六卷。初為木刻,後毀于火,重摹刻石。故所傳拓本有兩種。亦省稱“ 戲鴻 ”。 清 周亮工 《題許有介<急就帖>》:“近帖惟《停雲》出待詔手勒,故聲出《戲鴻》、《鬱岡》上。”
關于“戲鴻堂帖”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戲鴻堂帖”是明代書法家董其昌編纂的著名書法叢帖,全稱《戲鴻堂法帖》。名稱來源于南朝梁代袁昂《古今書評》中對鐘繇書法的評價:“鐘繇書意氣密麗,若飛鴻戲海,舞鶴遊天”,取“飛鴻戲海”的意境命名。
二、内容與版本
三、曆史地位與争議
四、常見誤解
需注意與成語“戲鴻堂帖”區分。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戲弄他人才能”的成語,實為誤傳。該詞專指董其昌刻帖,并無貶義用法。
以上内容綜合了書法史和文獻記載,主要參考權威性較高的來源。
《戲鴻堂帖》是一種古代書法作品,通常用于練習和展示中國書法的技巧。它以戲劇和娛樂的方式書寫,常常被用作藝術品和收藏品。
拆分部首:"戈"、"日"、"堂"、"帀"
筆畫數:21畫
《戲鴻堂帖》一詞源于中國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它通常用于藝術家練習書法技巧和創作,并成為中國傳統書法的一種表現形式。
《戲鴻堂帖》的繁體字為《戲鴻堂帖》。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和現代略有不同。例如,《戲鴻堂帖》中的字,"戲"字在古代寫作"戲","堂"字在古代寫作"堂"。這些字的寫法在曆史的演變中逐漸改變。
1. 他用《戲鴻堂帖》展示了他出色的書法技巧。
2. 這幅《戲鴻堂帖》真實地展現了藝術家的創作風格。
3. 學習《戲鴻堂帖》可以提高個人的書法水平。
組詞:書法作品、練習、展示、藝術品、收藏品、創作、傳統書法。
近義詞:戲劇書法、娛樂書法。
反義詞:嚴肅書法、正統書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