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後無憑的意思、恐後無憑的詳細解釋
恐後無憑的解釋
怕以後沒有個憑證。舊時契約文書的套語,常與“立次存照”連用。
詞語分解
- 恐的解釋 恐 ǒ 害怕,畏懼:恐懼。恐怖。恐慌。驚恐。有恃無恐。 恫吓(?):恐吓(?)。 疑慮:恐怕。恐不能成功。 筆畫數:; 部首:心; 筆順編號:
- 無憑的解釋 .無所倚仗。 唐 杜甫 《贈特進汝陽王二十韻》:“聖情常有眷,朝退若無憑。” 王洙 集注:“不挾貴也。”.沒有憑據。 唐 韓偓 《幽窗》詩:“無憑諳鵲語,猶得暫心寬。” 宋 晏幾道 《鹧鸪天》詞
網絡擴展解釋
“恐後無憑”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 讀音:kǒng hòu wú píng。
- 字面解析:由“恐”(擔心)、“後”(事後)、“無”(沒有)、“憑”(憑證)四字組成,意為擔心事後缺乏證據或依據。
2.曆史背景與出處
- 最早見于明代施耐庵《水浒傳》第八回:“委是自行情願,即非相逼。恐後無憑,立此文約為照。”。元代《貨郎旦》等文獻中也有類似用法。
- 主要用于古代契約、文書,作為固定套語,常與“立此存照”連用,強調法律效力的延續性。
3.用法與語境
- 適用場景:舊時用于契約、借據等文書末尾,表明籤約雙方對後續可能産生的争議預先聲明證據的重要性。
- 語法功能:作謂語,多與“立此存照”搭配,結構簡潔,語氣正式。
4.現代意義與延伸
- 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主要用于曆史或文學作品中體現時代特色。
- 可引申為對“事後難以證明”的普遍擔憂,適用于需強調證據保存的場合。
5.近義表達
- 類似表達有“空口無憑”“口說無憑”等,均強調口頭承諾的不可靠性。
如需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或具體案例,可參考《水浒傳》相關章節或古代契約文書範本。
網絡擴展解釋二
《恐後無憑》的意思
《恐後無憑》是一個成語,表示擔心未來沒有證據、沒有依據來證明或支持某種判斷或預測。它形象地描述了人們對未知事物或未來情況的不确定感,并暗示人們應該謹慎對待不能确定的事情,不要輕信傳聞或盲目行動。
《恐後無憑》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恐後無憑》的拆分部首是恐(心字旁),後(彳字底),無(二點水),憑(人字旁)。
根據部首,恐的筆畫數是7畫,後的筆畫數是9畫,無的筆畫數是4畫,憑的筆畫數是9畫。
《恐後無憑》的來源
《恐後無憑》最早出現于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中,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有記載。這個成語主要通過描述項羽在巨鹿之戰中對劉邦采取了輕敵心态,并且沒有任何證據或根據就去行動,最終導緻了戰争的失敗,以此警示人們不能盲目樂觀或冒險行動。
《恐後無憑》的繁體
《恐後無憑》的繁體為「恐後無憑」。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代漢字的使用,恐後無憑可以寫作「恐後無憑」,使用的是傳統的繁體字。
《恐後無憑》的例句
1. 他對這個項目的成功感到懷疑,因為恐後無憑,沒有任何數據或證據能夠支持這個想法。
2. 在做決策之前,我們不能恐後無憑,應該先收集足夠的信息和證據。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恐懼、無證、無根、後果、憑單。
近義詞:缺乏依據、無根據、無證據。
反義詞:有據可查、有根據、有證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