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冤枉,冤屈。《後漢書·盧植傳》:“原禁者,凡諸黨錮,多非其罪,可加赦恕,申宥回枉。” 宋 朱熹 《答劉季章》:“然此亦無他,隻是自家看得道義自不曾端的,故不能真知是非之辨,而為此回枉。不是説時病痛,乃是見處病痛也。”
“回枉”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主要解釋如下:
“回枉”讀作huí wǎng,核心含義為冤枉、冤屈,常用于描述不公正的遭遇或錯誤的指控。例如: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提出“回枉”有“迂回繞行以避開困難” 的引申義,強調通過曲折方式達成目的。
但這一解釋缺乏權威古籍支持,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傳,需謹慎使用。
“回枉”的權威解釋為冤枉、冤屈,適用于文學或曆史讨論;其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建議參考高權威性來源。
《回枉》是一個漢字詞語,包括兩個字。“回”是一個會意字,由“囗”和“口”組成,中間的“口”表示人的嘴,外部的“囗”表示周圍的環境。表示一個人轉頭、回身向後看的動作。而“枉”是一個象形字,表示曲折、彎曲的形狀。兩個字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意思:轉頭向後看,表示回頭或回轉。
拆分部首和筆畫,部首是“口”,筆畫數分别是7畫和8畫。
《回枉》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被記錄在《論語》中,是由孔子創造的,用來表示一個人回身、轉頭看的動作。後來,這個詞廣泛應用于日常生活和文學作品中,用來形容一個人在某種情況下改變方向或看向身後的行為。
在繁體字中,回枉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回枉的寫法略有不同。回字的古代字形是“囬”,上下結構,表示一個人的頭和脖頸。而枉字的古代字形是“亾”,由兩個亻組成,表示人的形狀,下面的“木”表示彎曲的形狀。古人用這兩個古字形組合在一起,表示轉頭後彎曲的動作。
例句:
1. 他突然回枉了頭,看見了一個熟悉的面孔。
2. 她的笑容讓我不由自主地回枉了脖子,好像我能從背後看到她的笑容。
組詞:回望、回顧、回轉。
近義詞:回頭、轉身。
反義詞:前進、直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