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夜間警戒之事。 元 湯式 《集賢賓·友人愛姬為權豪所奪》套曲:“更做道 孫武子 教來武藝高,止不過提鈴喝號。”
“提鈴喝號”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tí líng hè hào(注:部分來源标注為“hē hào”,但根據《漢語大詞典》及權威釋義,“喝”在此處應讀“hè”,指高聲呼喊)。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古時夜間巡邏警戒的工作。具體表現為巡邏者手持鈴铛,遇異常時搖鈴示警,并通過呼喊口號傳遞信息、互相戒備。
文學來源
最早見于元代湯式的散曲《集賢賓·友人愛姬為權豪所奪》:“更做道孫武子教來武藝高,止不過提鈴喝號。”
明代《西遊記》中也有類似用法,描述夜間值守時搖鈴報更、高聲呼應的場景。
引申意義
現代可比喻嚴格的組織紀律或警示性管理,如“團隊管理需提鈴喝號,确保秩序”。
部分網絡來源(如、10)将其解釋為“軍隊號角”或“早晨召集活動”,此為錯誤引申。權威釋義均指向“夜間警戒”,需注意區分。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擴展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元代散曲集。
“提鈴喝號”這個詞可以指揮官或者帥旗的命令,一般用來指揮軍隊進行集結、行進或者作戰等動作。這個詞在軍事指揮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提鈴喝號”一共包含了三個漢字,它們的拆分部首分别是:“提”字的部首是“手”,“鈴”字的部首是“金”,“號”字的部首是“口”。它們的筆畫依次是:6畫、14畫、7畫。
“提鈴喝號”一詞的來源可追溯至古代官府中的差役執勤和軍隊行軍等場景。字形方面,繁體字中的“喝”字在簡化字中被拆分為“口”和“曷”兩個部分,簡化為“口”字。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今天略有不同。一些古漢字的寫法在曆史演變中發生了改變。雖然“提鈴喝號”并非古代創造的詞彙,但是其中的漢字在古代也有一定的寫法區别。例如,“鈴”字在古代可以寫作“鈴”。
使用“提鈴喝號”的例句:
1. 指揮官一聲“提鈴喝號”,軍人們迅速列隊集結。
2. 在軍事演習中,提鈴喝號的聲音響徹整個戰場。
組詞:集結、行進、作戰、軍隊。
近義詞:招呼、命令、指示。
反義詞:散開、解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