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崖勒馬的意思、臨崖勒馬的詳細解釋
臨崖勒馬的解釋
喻臨危時能及時悔悟回頭。 元 鄭光祖 《智勇定齊》第三折:“這廝不識咱運機,将人來緊追襲,呀,你如今船到江心補漏遲,抵多少臨崖勒馬纔收騎。” 明 無名氏 《精忠記·說偈》:“元帥你自索斟量,莫待臨崖勒馬将韁繩來放。”《野叟曝言》第五六回:“虧得老襟丈臨崖勒馬,不然,以祖父世傳之産業,而換幾根籌碼,好不傷心。”
詞語分解
- 臨的解釋 臨 (臨) í 從上向下看,在高處朝向低處:照臨。臨淵羨魚(看着深潭裡的魚,很希望得到;喻隻作空想,不做實際工作)。 到,來:光臨。莅臨。親臨。 遭遇,碰到:臨時。面臨。 挨着,靠近:臨近。臨街。臨終
- 勒馬的解釋 拉緊馬缰繩,使馬或奔馳向前,或緩步徐行,或回頭轉向,或臨崖急刹陳留王勒馬向前,叱曰;;;《三國演義》兀術與 哈迷蚩、 黃炳權,上了 金山,勒馬徐行。;;《說嶽全傳》關勝無心戀戰,勒馬便回。;;《水浒
網絡擴展解釋
“臨崖勒馬”是一個漢語成語,常用于比喻在危險關頭及時醒悟、停止錯誤行為。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字面意思:瀕臨懸崖時及時勒住奔馬,防止墜崖。
- 引申義:①危險邊緣及時醒悟,避免嚴重後果;②文學創作中在接近高潮時突然收筆,制造懸念或轉折。
- 近義詞:懸崖勒馬、迷途知返、浪子回頭;
- 反義詞:執迷不悟、一意孤行。
二、出處與曆史
- 元代戲曲:最早見于元·鄭德輝《鐘離春智勇定齊》:“抵多少臨崖勒馬才收騎”。
- 清代小說:如《野叟曝言》《小五義》中均有使用,如“臨崖勒馬收缰晚,船到江心補漏遲”。
三、用法與示例
- 語法功能:作謂語、定語或分句,多用于勸誡場景。
- 例句:
- 投資失敗時,他選擇臨崖勒馬,避免了更大損失。
- 小說結尾臨崖勒馬,給讀者留下深刻懸念。
四、實際應用場景
- 個人決策:如賭博、高風險投資中及時止損;
- 文學創作:通過戛然而止的筆法增強藝術效果;
- 人際勸誡:提醒他人認清危險,避免沉溺錯誤。
五、擴展說明
“臨崖勒馬”與“懸崖勒馬”含義相近,但前者更強調“主動醒悟”,後者側重“外部警示”。使用時需結合語境區分細微差異。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權威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臨崖勒馬
《臨崖勒馬》是一個成語,意為在臨近懸崖邊時勒住馬匹,形容及時制止行動,避免後患。該成語拆分部首為山(山字旁)、土(崖字旁)和馬(馬字旁),筆畫數分别為3、3和6。來源于古代傳說中的一位英勇的将軍,戰鬥中就曾因為勒住馬匹而避免了距離崖邊的危險。
《臨崖勒馬》的繁體字寫法為「臨崖勒馬」。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成語「臨崖勒馬」的古漢字寫法為「臨崖厲馬」。
一些例句使用「臨崖勒馬」這個成語:
- 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在遇到困難時及時臨崖勒馬,避免後悔。
- 他明白問題出現時要立即臨崖勒馬,不可貿然行動。
相關的組詞有:臨時、臨近、崖壁、勒缰、勒緊。
這個成語的近義詞是「刹住馬蹄」,反義詞是「脫缰之馬」。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