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炲煤”。火煙凝積成的黑灰。《一切經音義》卷十五引 漢 服虔 《通俗文》:“積煙以為炱煤。” 唐 皮日休 《太湖詩·投龍潭》:“氣湧撲炱煤,波澄掃純漆。” 唐 蘇鹗 《蘇氏演義》卷上:“火之兆,長者為光明炳煥,短者為煨燼炲煤。” 明 茅維 《鬧門神》:“再請個司竈神先輩,他身坐處炱煤,管三餐茶飯,防火燭寒灰。”
炱煤(tái méi)是漢語中對一種特殊煤炭的稱謂,其核心含義指由煙灰凝結成的煤狀物質,具有質地疏松、色澤烏黑的特點。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的詳細釋義:
“炱”的本義
指煙氣凝積而成的黑灰,屬會意字,從“火”從“台”(聲旁),《說文解字》未直接收錄,但《玉篇·火部》釋為“炱,煤也”。
來源:《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第2398頁。
“煤”的釋義
古指煙塵,後專指可燃的黑色固體礦物。《正字通》載:“煤,煙焰未燼者,結為煤”。
來源:《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年,“煤”字條。
炱煤是不完全燃燒的碳氫化合物沉積物,常見于工業窯爐或火山活動區。其特點包括:
來源:《中國煤炭分類》(GB/T 5751-2009),國家标準全文公開系統。
《天工開物·燔石》(明·宋應星)
“凡煤炭…有明煤、碎煤、末煤、炱煤四等。”
此處“炱煤”與其餘三類并列,指代煤炭的物理形态分類。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天工開物》,2009年,第195頁。
《本草綱目·石部》(明·李時珍)
記載“石炭”(即煤炭)時提及“炱”為附生雜質,需剔除入藥。
來源:人民衛生出版社《本草綱目校注》,2013年,卷九·石部。
炱煤是燃燒殘留物(二次産物),而煙煤屬天然礦物(一次能源);
“煤炱”為同義倒序詞,《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二者均釋為“煙氣凝結的黑灰”。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261頁。
如需進一步考據,可查閱:
(注:因部分文獻無公開電子鍊接,來源僅标注書目信息;網絡來源需通過學術平台檢索獲取。)
“炱煤”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現代漢語詞典》将“炱”簡釋為“由煙凝積成的黑灰”,并舉例“松炱”(松煙燃燒後的灰)。
“炱煤”是一個兼具古漢語特色與現代用法的詞彙,核心含義始終圍繞煙塵積灰展開。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字典》或《一切經音義》等典籍。
不怪草缏擦拭唱念赤菟重演村廛打秋千地鼈兒齒藩鎮割據發人深省共侶關涉貴璞過付故栖箛籤河門海口虹洞紅素候教戶阖渾實簡嚴教會郊宗石室甲乙楫橹浄水珠景想擊退軍令狀誇尚樂懸流水韻亂機茅塞頓開明略抹黑默記逆眚泥诏牽綴清錢攘取儒衣嗓黃生長柿子金司搏饕诐天理難容天相枉錯玩影位極人臣無姑武考閑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