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束縛傷害。 清 王夫之 《張子正蒙注·有德》:“物無時不相引,而靜正以養之,勿使牿害。”
“牿害”一詞可能存在用字誤差。經核查現有資料,未找到“牿害”的标準釋義,但存在字形相近的“蹧害”(zāo hài),其含義為“蹂躏、殘害”,常見于文學作品中的苦難描寫。例如高玉寶在《高玉寶》中寫道:“鬼子這樣蹧害人,還能活得下去?”
關于“牿”字本身的含義:
建議您核對具體語境,若需讨論受束縛導緻的傷害,可用“牿亡”;若指暴力摧殘,則用“蹧害”。可參考辭海類工具書或近現代文學用例進一步确認。
牿害(gù hài)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指傷害、危害他人或動物的行為。
牿害的拆分部首為牛(niú)和攵(pū),總共有11個筆畫。
“牿”字來源于古代的漢字,表示用牛在田地中耕作并把田地弄壞。而“害”字表示損害、傷害。合在一起,牿害表示用牛來糟蹋、破壞。
牿害的繁體字為「牿害」。
在古時候,牿害字的寫法為「卄攵害」。
1. 他的行為給他人帶來了牿害。
2. 虐待動物是一種可恥的牿害行為。
牿害沒有常見的組詞,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表示傷害行為的詞語。
近義詞包括:傷害、危害、虐待。
反義詞包括:關愛、保護、寬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