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誤,謬誤。 宋 曾鞏 《本朝政要策·茶》:“ 皇祐 中,又用見緡之法,雖壅滞稍去,然調視小失,固未免於乖迂也。”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香雲》:“問何處可達江岸,媪笑曰:‘江在東,郎向西,乖迂極矣。’”
“乖迂”是一個較為冷僻的漢語詞語,其含義因語境不同存在兩種解釋:
形容言行拘謹迂腐
作為成語使用時,“乖”指拘謹、迂腐,“迂”指保守、不切實際,合起來形容人言行過于刻闆、缺乏靈活性。例如:“他為人乖迂,常因守舊錯失良機。”
表示失誤或謬誤
在古籍中,“乖迂”多指錯誤或不合常理的行為。如宋代曾鞏《本朝政要策·茶》提到政策“未免於乖迂”,清代小說《夜譚隨錄》中描述方向錯誤為“乖迂極矣”。
《乖迂》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拘束、拘泥、墨守成規。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的一種寫法。
《乖迂》的拆分部首是“走”和“辶”,其中,“走”表示該字所屬的詞性,即動詞,而“辶”則表示這個字和運動有關。
《乖迂》的總筆畫數為9畫,其中“乖”字有四畫,“迂”字有五畫。
《乖迂》的繁體字形為「乖踒」。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多次演變。《乖迂》在古時候的寫法中,可以采用不同的字形。例如,在秦朝的古文字形中,用“土”字旁來表示“迂”字的意思,而漢朝的古文字形則使用“危”字旁來表示。“乖”字也有可能加入一些偏旁部首,如“乘”、“禾”、“躓”等。
1. 他在處理問題時總是乖迂守舊,缺乏創新思維。
2. 這位教授在學術研究上過于乖迂,不願意接觸新的理論。
1. 乖張
2. 迂回
3. 迂腐
1. 守舊
2. 固執
3. 死闆
1. 活絡
2. 靈活
3. 開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