隳節敗名的意思、隳節敗名的詳細解釋
隳節敗名的解釋
隳:毀壞;節:氣節。指毀壞氣節和名譽。
詞語分解
- 隳節的解釋 猶失節。 宋 陸遊 《跋<松陵倡和集>》:“方 吳 越 時,中原隔絶,乃有妄人造謗,以為 襲美 隳節于 巢 賊,為其翰林學士。”
- 敗名的解釋 敗壞名聲。《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姜 曰:‘行也!懷與安,實敗名。’”《後漢書·郭太傳》:“ 史叔賓 者, 陳留 人也,少有盛名。 林宗 見而告人曰:‘牆高基下,雖得必失。’後果以論議阿枉敗名雲。
網絡擴展解釋
“隳節敗名”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拼音:huī jié bài míng(注:部分網頁誤注為“chuí”,正确讀音為“huī”)
- 結構:由“隳”(毀壞)、“節”(氣節)、“敗”(敗壞)、“名”(名譽)四字組成。
- 含義:指主動或被動地毀壞自己的氣節與名譽,多用于形容因行為失當導緻人格受損。
詳細解析
-
核心詞義
- 隳:意為毀壞、破壞,強調主動或劇烈的損毀行為。
- 節:指氣節、操守,體現個人的道德堅守。
- 敗名:即敗壞名聲,與“身敗名裂”中的“敗名”含義相近。
-
用法與語境
- 多用于批評因貪欲、懦弱或錯誤行為而喪失原則的人,如:“發國難財者,終将隳節敗名。”
- 近義詞:聲名狼藉、身敗名裂;反義詞:名垂青史、德高望重。
-
出處與示例
- 最早見于宋代張孝祥《取友銘》:“隳節敗名,禍止汝身。當官而行,将疚我民。”
- 現代例句:“官員若以權謀私,必緻隳節敗名,為世人所唾棄。”
注意
- 部分解釋(如“因失敗喪失名譽”)存在偏差,該成語更強調主觀行為導緻的道德敗壞,而非客觀失敗的結果。
- 拼音需注意區分“隳”(huī)與“堕”(duò)的發音差異。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背景或例句,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隳節敗名》的意思
《隳節敗名》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消除功名利祿的欲望。它指人應當摒棄功名利祿的追求,追求品德的高尚和道德的美德。
拆分部首和筆畫
《隳節敗名》是由7個漢字組成的成語。
隳(huī):部首為阜(豆字底),總筆畫6畫。
節(jié):部首為刀(形如一把刀),總筆畫10畫。
敗:部首為貝(形如貝殼),總筆畫8畫。
名:部首為口(形如嘴巴),總筆畫6畫。
來源
《隳節敗名》的來源于《論語·為政》中的一段話:“考仲氏、驷雍、象韶三人者,皆仲尼之友也。舍也與也先生友。”意思是說孔子的朋友們都棄絕了功名,追求道德修養和人格美德。
繁體
《隳節敗名》的繁體字為「隳節敗名」。
古時候漢字寫法
《隳節敗名》這個成語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并無太大差異。
例句
1.他深信隻有隳節敗名,才能真正追求美好的人生。
2.我們應當珍惜品德和道德的追求,而非功名利祿的欲望。
組詞
隳山崩地、節哀順變、敗壞風氣、名流巨子。
近義詞
舍操忘名、舍名利。
反義詞
功名利祿、名利雙收。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