隳节败名的意思、隳节败名的详细解释
隳节败名的解释
隳:毁坏;节:气节。指毁坏气节和名誉。
词语分解
- 隳节的解释 犹失节。 宋 陆游 《跋<松陵倡和集>》:“方 吴 越 时,中原隔絶,乃有妄人造谤,以为 袭美 隳节于 巢 贼,为其翰林学士。”
- 败名的解释 败坏名声。《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姜 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后汉书·郭太传》:“ 史叔宾 者, 陈留 人也,少有盛名。 林宗 见而告人曰:‘墙高基下,虽得必失。’后果以论议阿枉败名云。
网络扩展解释
“隳节败名”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 拼音:huī jié bài míng(注:部分网页误注为“chuí”,正确读音为“huī”)
- 结构:由“隳”(毁坏)、“节”(气节)、“败”(败坏)、“名”(名誉)四字组成。
- 含义:指主动或被动地毁坏自己的气节与名誉,多用于形容因行为失当导致人格受损。
详细解析
-
核心词义
- 隳:意为毁坏、破坏,强调主动或剧烈的损毁行为。
- 节:指气节、操守,体现个人的道德坚守。
- 败名:即败坏名声,与“身败名裂”中的“败名”含义相近。
-
用法与语境
- 多用于批评因贪欲、懦弱或错误行为而丧失原则的人,如:“发国难财者,终将隳节败名。”
- 近义词:声名狼藉、身败名裂;反义词:名垂青史、德高望重。
-
出处与示例
- 最早见于宋代张孝祥《取友铭》:“隳节败名,祸止汝身。当官而行,将疚我民。”
- 现代例句:“官员若以权谋私,必致隳节败名,为世人所唾弃。”
注意
- 部分解释(如“因失败丧失名誉”)存在偏差,该成语更强调主观行为导致的道德败坏,而非客观失败的结果。
- 拼音需注意区分“隳”(huī)与“堕”(duò)的发音差异。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背景或例句,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权威古籍注解。
网络扩展解释二
《隳节败名》的意思
《隳节败名》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消除功名利禄的欲望。它指人应当摒弃功名利禄的追求,追求品德的高尚和道德的美德。
拆分部首和笔画
《隳节败名》是由7个汉字组成的成语。
隳(huī):部首为阜(豆字底),总笔画6画。
节(jié):部首为刀(形如一把刀),总笔画10画。
败:部首为贝(形如贝壳),总笔画8画。
名:部首为口(形如嘴巴),总笔画6画。
来源
《隳节败名》的来源于《论语·为政》中的一段话:“考仲氏、驷雍、象韶三人者,皆仲尼之友也。舍也与也先生友。”意思是说孔子的朋友们都弃绝了功名,追求道德修养和人格美德。
繁体
《隳节败名》的繁体字为「隳節敗名」。
古时候汉字写法
《隳节败名》这个成语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并无太大差异。
例句
1.他深信只有隳节败名,才能真正追求美好的人生。
2.我们应当珍惜品德和道德的追求,而非功名利禄的欲望。
组词
隳山崩地、节哀顺变、败坏风气、名流巨子。
近义词
舍操忘名、舍名利。
反义词
功名利禄、名利双收。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