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語本《論語·子路》:“ 魯 衞 之政,兄弟也。”後以“魯衞”代稱兄弟。 唐玄宗 《過大哥宅探得歌字韻》:“ 魯 衞 情先重,親賢愛轉多。”
2.比喻情況類似、實質相同。 明 李贽 《戰國論》:“乃 曾子固 自負不少者也,鹹謂文章本於‘六經’矣,乃譏 向 ( 劉向 )自信之不篤,邪説之當正,則亦不知‘六經’為何物,而但竊褒貶以繩世,則其視 鮑 ( 鮑彪 )與 吳 ( 吳師道 )亦 魯 衞 之人矣。”
3.泛指禮義之邦。 宋 蘇轼 《答丁連州啟》:“自疑本 儋 崖 之人,難復見 魯 衞 之士,而況清時雅望、令德高标,固已聞名而自慚。” 清 錢謙益 《錫山趙太史六十序》:“太史強學束脩,道明德立,布衣蔬食,卓肰以古人自命,而賢士大夫望其羽儀,以為此邦今之 魯 衞 , 忠定 、 忠憲 之後猶有人焉。”參見“ 魯衞之政 ”。
“魯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代指兄弟
源自《論語·子路》中“魯衞之政,兄弟也”,原指春秋時期魯國和衛國的政治關系如同兄弟。後世将“魯衞”引申為兄弟的代稱,如唐玄宗《過大哥宅探得歌字韻》中“魯衞情先重,親賢愛轉多”,即以“魯衞”表達手足情深。
比喻事物相似或本質相同
明代李贽在《戰國論》中曾用“魯衞”類比劉向與鮑彪、吳師道的相似性,稱其為“魯衞之人”,強調兩者在觀點或性質上的高度趨同。
泛指禮義之邦(特定語境用法)
宋代蘇轼在文學創作中擴展其含義,将“魯衞”用于描述注重禮義教化的國家或地區。但此用法較為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魯衞”的核心含義源于曆史典故,後衍生出兄弟情誼、類比相似性等引申義,部分文獻中還有文化層面的擴展,需根據上下文具體判斷。
魯衞是一個古老的漢字詞彙,潛藏着豐富的曆史内涵。下面我們來一探究竟。
此詞由兩個漢字組成,魯和衞。魯的部首是魚,衞的部首是衣,共計13個筆畫。
魯衞是古代中國的兩個國家名字。魯國是春秋時期一個重要的諸侯國,位于今天的山東省。衞國是戰國時期一個以北京為中心的國家,也被稱為衛國。
魯國的繁體字為魯國,衞國的繁體字為衛國。
在古代,魯和衞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在稍有不同。然而,由于史書記載和文物遺迹有限,我們無法确切了解古代漢字的詳細寫法。
1. 魯國是春秋時期的一股重要勢力。
2. 衞國的疆界曾囊括今天的北京地區。
魯衞沒有常見的組詞,因為它們本身就代表着曆史的特定名稱。然而,可以根據需要将兩個詞與其他漢字組合成新的詞彙。
魯和衞并沒有明顯的近義詞和反義詞。它們是具有特定曆史地位和意義的專屬詞彙。
魯衞這個詞雖然在當代已經不常使用,在曆史學、文化考古和古代文獻研究領域中卻有很重要的價值。了解和探究這個詞的意義和背後的曆史故事,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中國古代的曆史和文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