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魯衞的意思、魯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魯衞的解釋

1.語本《論語·子路》:“ 魯 衞 之政,兄弟也。”後以“魯衞”代稱兄弟。 唐玄宗 《過大哥宅探得歌字韻》:“ 魯 衞 情先重,親賢愛轉多。”

2.比喻情況類似、實質相同。 明 李贽 《戰國論》:“乃 曾子固 自負不少者也,鹹謂文章本於‘六經’矣,乃譏 向 ( 劉向 )自信之不篤,邪説之當正,則亦不知‘六經’為何物,而但竊褒貶以繩世,則其視 鮑 ( 鮑彪 )與 吳 ( 吳師道 )亦 魯 衞 之人矣。”

3.泛指禮義之邦。 宋 蘇轼 《答丁連州啟》:“自疑本 儋 崖 之人,難復見 魯 衞 之士,而況清時雅望、令德高标,固已聞名而自慚。” 清 錢謙益 《錫山趙太史六十序》:“太史強學束脩,道明德立,布衣蔬食,卓肰以古人自命,而賢士大夫望其羽儀,以為此邦今之 魯 衞 , 忠定 、 忠憲 之後猶有人焉。”參見“ 魯衞之政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魯衞”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詞語,本義指春秋時期的魯國和衛國,因兩國地理位置相近且同為周朝姬姓封國,故常并稱。據《漢語大詞典》解釋,“魯衞之政”最早見于《論語·子路》,孔子評價兩國政治時提到“魯衞之政,兄弟也”,說明兩國在禮制、治國模式上的相似性。

從詞義演變來看,“魯衞”可引申為三類含義:

  1. 指代相鄰或相似事物,如明代王世貞《藝苑卮言》中以“魯衞”比喻詩壇流派風格相近的現象。
  2. 象征衰落的政治局面,因春秋後期兩國國力衰退,如《左傳》記載兩國多次内亂,成為禮崩樂壞的代表。
  3. 表達勢均力敵的狀态,清代趙翼在《陔餘叢考》中曾用“魯衞之争”描述學術領域的競争關系。

在漢字構造上,“魯”從魚部,象征周朝東夷地區的漁業特征;“衞”從行部,甲骨文象形為士兵環繞城邑,體現衛國的軍事職能。二字組合反映了周代分封制下“以藩屏周”的核心思想,與《史記·周本紀》記載的“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虛曲阜,是為魯公”等史料形成互證。

語言學領域研究表明,該詞屬于“同義連文”構詞法,與“秦漢”“燕趙”等并稱類詞彙具有相同語法特征,常見于古代史書及文學作品,如《春秋》《國語》等典籍中均有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

“魯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1. 代指兄弟
    源自《論語·子路》中“魯衞之政,兄弟也”,原指春秋時期魯國和衛國的政治關系如同兄弟。後世将“魯衞”引申為兄弟的代稱,如唐玄宗《過大哥宅探得歌字韻》中“魯衞情先重,親賢愛轉多”,即以“魯衞”表達手足情深。

  2. 比喻事物相似或本質相同
    明代李贽在《戰國論》中曾用“魯衞”類比劉向與鮑彪、吳師道的相似性,稱其為“魯衞之人”,強調兩者在觀點或性質上的高度趨同。

  3. 泛指禮義之邦(特定語境用法)
    宋代蘇轼在文學創作中擴展其含義,将“魯衞”用于描述注重禮義教化的國家或地區。但此用法較為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魯衞”的核心含義源于曆史典故,後衍生出兄弟情誼、類比相似性等引申義,部分文獻中還有文化層面的擴展,需根據上下文具體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

案款狀柏陵擺殺抱柱之信秉鈞軸蟬連朝成暮遍晨星傳襲蠢材從惥邨甿單窭倒換搭頭點璧鞮芬斷竭頓戢方亮梵林返鹽廢民風吹日曬馮德英豐筋多力鳳裡挂礙官殺歡欣若狂回疆嘉興市驚魂不定沮散懼思考征狂氣老公龍騰虎嘯蘆荟農業俳諧體匏琴屈短挼挱三生石時出石圅十倫水螅殊力説是道非四通五達訟魁韬世外耳微月五一六通知現生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