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曠廢。 宋 司馬光 《謝檢讨啟》:“原立官之甚重,宜擇士以恪居,豈容冒塵,坐緻隳曠。”
“隳曠”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1. 基本含義
“隳曠”形容破敗荒廢的景象,既可指建築物、場景的殘破凋敝(如廢墟、荒園),也可比喻事物失去原有活力或光彩,呈現衰敗狀态。例如:“戰火後的古城隳曠無人,隻剩斷壁殘垣。”
2. 引申與用法
在古籍中,“隳曠”常表示事務或職責的荒廢。如宋代司馬光《謝檢讨啟》中“坐緻隳曠”,即指因失職導緻事務曠廢。這一用法更強調人為因素造成的荒疏,而非自然衰敗。
3. 語境差異
總結
該詞兼具“破敗景象”與“荒廢狀态”雙重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其古義多用于職責領域,現代則更常見于文學性場景描寫。
《隳曠》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摧毀、毀壞、拆散等。這個詞有着負面的含義,通常用來形容物體、建築或計劃受到嚴重破壞,無法恢複原樣。
《隳曠》由兩個部首組成:隹(zhui)和曠(kuang)。其中,隹部表示鳥類的部首,曠部表示廣大、寬敞的意思。總體來說,隹部是曠部中的一個小部分。
拆開之後,《隳曠》有16個筆畫。
隳這個字起源于甲骨文,而曠則起源于金文。古代人們根據曠字表示的意義,将隳和曠合并在一起,形成了現代的隳曠。
對應的繁體字為《隳曠》。
古代人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古時候寫《隳曠》的形狀也有所差異。例如,篆書時期的《隳曠》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更加複雜。隨着時間的推移,字形逐漸演變,才有了現代寫法。
1. 戰争使這個城市遭受了隳曠。
2. 飓風過境,農田遭到了隳曠。
3. 這個公司經曆了經濟危機,陷入了隳曠的境地。
- 隳毀(huī huǐ):徹底摧毀
- 隳滅(huī miè):完全毀滅
- 隳敗(huī bài):徹底失敗
- 隳膽(huī dǎn):吓得膽戰心驚
- 隳倒(huī dǎo):倒塌、倒下
摧毀、毀壞、破壞、拆散、打碎、解體
修複、恢複、重建、修建、完好、完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