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任事;作事。《史記·封禅書》:“洽矣而日有不暇給,是以即事用希。” 唐 韓愈 《南海神廟碑》:“公乃盛服執笏以入即事。”《續資治通鑒·宋甯宗慶元四年》:“樞密使 襄 ,請用步卒穿濠築障……軍民并役,又募飢民以傭,即事五旬而畢。”
(2).面對眼前事物。 晉 陶潛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詩:“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 宋 王安石 《乙巳九月登冶城作》詩:“即事有哀傷,山川自如故。”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四篇:“即事興情,因而成賦。”
(3).以當前事物為題材的詩。 宋 魏慶之 《詩人玉屑·命意·陵陽謂須先命意》:“凡作詩須命終篇之意,切勿以先得一句一聯,因而成章,如此則意不多屬。然古人亦不免如此,如述懷、即事之類,皆先成詩,而後命題者也。”
(4).多用為詩詞題目。如 唐 杜甫 《草堂即事》詩, 宋 辛棄疾 《清平樂·博山道中即事》詞, 郭沫若 《南水泉即事》詩等等。
“即事”是一個多義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解釋:
任事、作事
指擔任職務或處理具體事務。例如《史記·封禅書》提到“洽矣而日有不暇給,是以即事用希”,唐代韓愈的《南海神廟碑》中也有“公乃盛服執笏以入即事”的用法。
面對眼前事物
強調對當下情景的直接感知或反應。晉代陶淵明在《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中寫道:“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魯迅《漢文學史綱要》也提到“即事興情,因而成賦”。
作為詩詞題目
古代文人常以“即事”為題,即根據眼前事物即興創作。例如杜甫的《草堂即事》、司空曙的《江村即事》等。
類型 | 例句/例證 | 來源文獻 |
---|---|---|
任事 | 唐韓愈:“公乃盛服執笏以入即事” | 《南海神廟碑》 |
即景抒懷 | 陶淵明:“即事多所欣” |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 |
詩詞标題 | 杜甫《草堂即事》 | 唐代詩作 |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史記》《詩人玉屑》等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
《即事》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即時的事情”或“當前的事态”。這個詞可以用來形容某個事情的迅速發生或即刻發生的情況。
《即事》的拆分部首是“卩”和“事”,其中,“卩”是獨立的部首,表示“印章”,而“事”是另一個獨立部首,表示“事務”或“事情”。這個詞的總筆畫數是10畫。
《即事》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最早見于《周禮·地官司徒》:“即事即章,釋文即愚。”另外,以繁體字書寫《即事》的形式為「即事」。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對于《即事》這個詞,根據古籍記載和古代碑刻,有一種古時寫法是「卽事」,使用了“卽”字來代替現代常用的“即”字,但兩者的意義相同。
以下是幾個使用《即事》的例句:
1. 他運用《即事》的手法描繪了當代社會的真實情況。
2. 這篇文章生動地描寫了《即事》中發生的事件。
3. 媒體報道了一系列《即事》,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即事》可以與其他詞語結合組成新詞,例如“既定事實”、“即時報道”等。
與《即事》意思相近的詞有“實況”、“當前”等。
與《即事》意思相反的詞有“曆史”、“過去”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