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黣黑的意思、黣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黣黑的解釋

發黴而變黑。黣,用同“ 黴 ”。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書宋志真宗永定陵事後》:“《日下舊聞》又言:‘ 龔佳胤 稱: 思陵 壙開,地甚濕,其中衣被諸物多黣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黣黑”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顔色非常深暗、近乎黑色的狀态,通常帶有陳舊、晦暗或污濁的意味。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字義解析

  1. “黣”的本義

    “黣”字從黑,某聲,本義指物體因受潮、黴變而呈現的深暗發黑的顔色。《漢語大字典》指出“黣”通“黴”,表示物因久置腐朽而變黑(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第5063頁)。

  2. “黑”的強化

    “黑”指深暗無光的顔色,“黣黑”通過疊用強調顔色極深且帶有污濁感,如《現代漢語詞典》釋義為“黑而晦暗”(商務印書館,第7版,第887頁)。

二、具體釋義

三、使用辨析

四、語源考據

“黣”最早見于《集韻·上聲》,注音“母罪切”,釋為“物敗生黑也”(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第468頁)。明清小說漸增用例,如《醒世姻緣傳》第四十八回:“鍋底黣黑”,描寫廚具積垢之态。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3. 《徐霞客遊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4. 《夜雨秋燈錄》,中華書局,2010年。
  5. 《集韻》(影印本),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

網絡擴展解釋

“黣黑”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基本解釋

黣黑(拼音:měi hēi)指物體因發黴而變黑的狀态。其中“黣”為通假字,同“黴”。

文獻例證

清代學者俞正燮在《癸巳類稿·書宋志真宗永定陵事後》中曾使用該詞:“思陵圹開,地甚濕,其中衣被諸物多黣黑。”此處描述墓室潮濕導緻衣物發黴變黑的現象。

相關說明

  1. 詞性:形容詞,多用于描述物品受潮黴變後的顔色狀态。
  2. 使用範圍: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屬于古漢語或方言詞彙。
  3. 同義表達:現代更常用“黴黑”“烏黴”等詞替代。

該詞釋義主要來源于古籍文獻,若需進一步考證,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訓诂學資料。由于詞彙罕見,實際使用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崩沸不越雷池不做不休慘顔纏陷成操赤腳仙人喘吓吹打椿皮出圈燈宵冬節東土法二立襆巾幹羅官樣合聚黃楊厄閏怙侈回斾裌布雞谷驚灘居貨開白看扁揆伍老子廪庫霖淖謾天口門闾望縻費内煉盤囊憑券鋪家淺春切用清衆七友齊勻氣壯理直溶解度少采輸官水浒筍蒲天生天殺田師踢雪烏骓托铎問閱文旨屋頂相厄小垂銷毀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