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擇的意思、采擇的詳細解釋
采擇的解釋
選用。《漢書·趙充國傳》:“臣 充國 材下,犬馬齒衰,不識長冊,唯明詔博詳公卿議臣採擇。”《三國志·吳志·吳主傳》:“若小臣之中,有可納用者,寧得以人廢言而不採擇乎?” 宋 蘇轼 《試館職策題》之一:“願深明所以然之故,而條具所當行之事,悉著於篇,以備採擇。” 清 采蘅子 《蟲鳴漫錄》:“餘故詳為辨論,以俟藝林之採擇。”
選取;采用。 漢 陸賈 《新語·思務》:“聞見欲衆而采擇欲謹。” 宋 範仲淹 《上資政晏侍郎書》:“請露肝膂之萬一,皆質于前志,非敢左右其説,惟公之采擇。” 清 顧炎武 《日知錄·阍人寺人》:“ 後主 欲采擇以充後宮,而終執不聽。”
詞語分解
- 采的解釋 采 ǎ 摘取:采撷。采花。采摘。采制。 選取,搜集,開發,利用:采訪(搜集尋訪)。采納(接受意見)。采集。采伐。采購。采掘。采寫。 神色,精神:神采。精采。 同“彩”。 〔采采〕盛多的樣子。 古代指官
- 擇的解釋 擇 (擇) é 挑揀,挑選:擇取。擇優。抉擇。擇善而從。饑不擇食。 擇 (擇) á ㄓㄞˊ 義同(一),用于口語:擇不開(分解不開;擺脫不開)。擇菜。擇食。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采擇”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采擇”指選擇、選用或采納,強調從多個選項中挑選合適的内容。該詞由兩個動詞“采”(采集、選取)和“擇”(挑選、抉擇)組成,疊加使用強化了“選擇”的語義。
二、詞義分析
-
字義分解
- 采:本義為“摘取”,引申為“選取、采納”,如《史記》中“采其尤著者而記之”。
- 擇:意為“挑選、分辨”,如“擇善而從”。
-
語義延伸
古代多用于政治或決策場景,指君主或官員聽取建議并選擇采納。例如《三國志》中孫權提到“不因身份高低而拒絕采擇良言”。
三、文獻例證
-
曆史典籍
- 《漢書·趙充國傳》:“唯明诏博詳公卿議臣采擇。”(意為:請皇帝廣泛聽取大臣意見并選擇采納)。
- 《後漢書·班彪傳》:“采擇狂夫之言,不逆負薪之議。”(指即使采納普通人的意見也不排斥底層建議)。
-
現代應用
現代語境中可用于學術或管理領域,例如“采擇方案”“采擇數據”。
四、近義詞與用法
- 同義詞:選取、采納、遴選。
- 反義詞:摒棄、廢棄。
- 常見搭配:“以供采擇”“采擇衆議”。
總結來看,“采擇”兼具動作與結果的雙重含義,既指選擇行為,也指最終采納的決策,常見于正式或書面語境。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史書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采擇”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選擇或挑選的行為。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木”字部首,右邊是“手”字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目是11。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是由“采”和“擇”兩個字合并而成的。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跟簡體字一樣,沒有變化。在古代漢字中,寫作“採擇”。下面是一個例句:“我正在考慮采擇哪個職業。” 一些與“采擇”相關的組詞包括:“擇偶”、“選項”和“選擇”。它的近義詞可以是“挑選”或“篩選”,而反義詞可以是“放棄”或“漠視”。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