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艾蒿。臭草。亦以比喻小人。 明 劉基 《燕歌行》:“瓊田瑤草芟蒭蕘,江蘺澤蘭成艾蕭。”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入道》:“白骨青灰長艾蕭,桃花扇底送南朝。” 劉師培 《文說·宗騷篇》:“帝子無聞,悵艾蕭之當戶;黨人不亮,悲椒榝之當帷。”參見“ 艾蒿 ”。
“艾蕭”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植物屬性
艾蕭即艾蒿,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濃烈香氣,葉可入藥,常用于止血、灸法等。其形态特征包括莖部木質化、葉片羽狀分裂等,花果期在9-10月。
别稱與用途
在古籍中,艾蕭也被稱為“冰台”“香艾”“蕲艾”等,全草可溫經散寒、消炎平喘,兼具藥用和民俗用途(如端午節懸挂驅邪)。
象征“小人”
古代文學常用艾蕭比喻品行低劣之人,與“椒蘭”(象征君子)形成對比。例如:
情感色彩
這一用法多含貶義,通過艾蕭的“臭草”特性,暗指小人當道或環境污濁,如孔尚任《桃花扇》以“白骨青灰長艾蕭”影射南明衰敗。
部分資料(如)提到“形容品行高尚”,可能與詞義演變或誤讀有關。綜合高權威性來源,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建議以主流釋義為準。
如需進一步了解植物學特征或文學用例,可參考滬江詞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艾蕭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竹子的一種名稱。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艾:艸(草字頭) + 火(火字旁),總計6畫。
蕭:艸(草字頭) + 木(木字旁) +刀,總計11畫。
艾蕭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是古代對竹子的一種稱呼。
在繁體字中,“艾蕭”保留了與簡體字相同的寫法,“艾”字的寫法略有不同。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艾蕭的寫法沒有太大的變化。
這個詞的使用場景有很多,例如:
他手中拿着一根細長的艾蕭,輕輕地敲擊在竹笛上。
組詞方面,艾蕭沒有固定的組詞搭配。
在意義上,艾蕭的近義詞可以是“竹笛”,而反義詞則可能是“竹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