谿壑的意思、谿壑的詳細解釋
谿壑的解釋
[mountain gorge] 山谷溪澗(多用于比喻人的欲念)
詳細解釋
亦作“豀壑”。1.山間的溝壑。《國語·晉語八》:“ 叔魚 生,其母視之,曰:‘是虎目而豕喙,鳶肩而牛腹,谿壑可盈,是不可饜也。’” 韋昭 注:“水注川曰谿;壑,溝也。” 晉 左思 《吳都賦》:“谿壑為之一罄,川瀆為之中貧。” 清 闵麟嗣 《玉淵潭》詩:“纔過三峽橋,谿壑駴聞見。”
2.喻貪欲。《南齊書·垣崇祖傳》:“頻煩升擢,谿壑靡厭,恐以彌廣。” 宋 嶽飛 《謝講和赦表》:“蓋夷虜不情,犬羊無信,莫守金石之約,難充谿壑之求。” 郭孝威 《陝西光複記》:“近年又借立憲之名,行虐民之實,賣我之生産,供彼之豀壑。”
詞語分解
- 谿的解釋 谿 ī 同“溪”。 筆畫數:; 部首:谷; 筆順編號:
- 壑的解釋 壑 è 坑谷,深溝:溝壑。丘壑。千溝萬壑。以鄰為壑(喻把災禍推給别人)。欲壑難填。 筆畫數:; 部首:土;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谿壑”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字面義和引申義兩個層面來理解:
-
字面義(本義):
- 谿 (xī): 同“溪”,指山間的河溝、小河溝。《說文解字》釋為“山渎無所通者”,意指山間不與大河相通的小水流。
- 壑 (hè): 指深谷、深溝、大水坑。《說文解字》釋為“溝也”,常指較深的山溝或河谷。
- 合義: “谿壑”連用,泛指山間的溪流與深谷,描繪的是山谷溝壑縱橫的自然地貌。它強調的是山間低窪、有水流或曾為水流沖刷形成的溝壑地形。
-
引申義(比喻義):
- 這是“谿壑”更常用且重要的含義。它常用來比喻難以滿足的貪欲。
- 原因: 溪谷溝壑深邃且難以填滿。古人用這種自然景象的“深不可測”和“難以填平”的特性,來形象地比喻人的欲望(尤其是貪欲)如同無底深淵,永遠無法滿足。
- 常見用法: 常與“難填”、“無厭”等詞語搭配,形成固定表達,如“谿壑難填”、“谿壑無厭”。用來形容人的貪心極大,永無止境。
- 例句:
- 《國語·晉語八》:“叔魚生,其母視之,曰:‘是虎目而豕喙,鸢肩而牛腹,谿壑可盈,是不可餍也,必以賄死。’”(這裡用“谿壑可盈”預示叔魚貪婪的本性)。
- 清·林則徐《頒發禁煙治罪新例告示》:“爾等更當觸目驚心,如再觀望遷延,以身試法,則是孽由自作,死有餘辜,毋謂谿壑之欲無底止也!”(“谿壑之欲”指鴉片販子貪婪無度的欲望)。
“谿壑”一詞,本義指山間的溪谷溝壑,描繪自然地貌。其更核心和常用的含義是比喻義,用以形容人的貪欲如同深谷一樣難以填滿,永無止境,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這個比喻生動形象,是漢語中表達貪婪無度的經典用語。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對“谿壑”一詞有詳細釋義,包含本義和比喻義,并引用了古籍例證。這是目前規模最大、釋義最全的漢語語文詞典之一。
- 《辭源》 (商務印書館):作為一部主要收錄古漢語詞彙的大型辭書,對“谿壑”的本義及引申比喻義有清晰解釋,并注重溯源。
-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專門針對古漢語詞彙,對“谿壑”的釋義側重其在古籍中的用法和含義。
- 《國語》 (古籍原文):作為早期使用該詞并奠定其比喻義的經典文獻,是理解該詞的重要語料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谿壑”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xī hè,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
自然地理概念
指山谷中的溪澗或溝壑,即兩山之間的深谷或水流聚集處。例如《國語·晉語八》中“谿壑可盈”即描述山谷可被填滿的自然特性。
-
字形與異體字
- “谿”為“溪”的異體字,二者通用,但“谿”更常見于古籍。
- “壑”指深溝或大水坑,如成語“千山萬壑”。
二、比喻含義
-
象征貪婪的欲念
古籍中常用“谿壑”比喻人難以滿足的貪欲,如《南齊書·垣崇祖傳》批評貪官“谿壑靡厭”(貪欲無度)。清代李文炤《儉訓》亦用“欲深谿壑”警示奢靡的危害。
-
相關成語與用法
- 欲壑難填:形容貪欲如深谷難以填滿,與“谿壑”的比喻義相通。
- 谿壑無厭:直接指貪心永不滿足(如宋代嶽飛相關文獻)。
三、古籍用例
- 《國語》:“谿壑可盈,是不可饜也。”
(山谷可被填滿,但貪欲無法滿足。)
- 溫庭筠《古意》:“絲蘿緣磵壑。”
(藤蘿沿着山溝生長,突顯自然意象。)
“谿壑”既指自然中的山谷溪澗,又衍生為對人性貪婪的生動比喻。其使用多見于文言文,現代漢語中多保留在成語或文學化表達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可參考《國語》《南齊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八磚學士不悌岑樓齊末钗鸾常情鄽居蛏乾矗入礎舃丁壩抵銷對銷發慌瀵湧高價高架路歌抃格針寒房黑闆弘簡黃德荒淫無道火絨疾疢驚唬金銑九臯處士刊薙刻即跬步千裡拉杆子老物樂極悲生龍目亂化甿俗内宮平桓蜣螂轉糞千一輕颿清介有守齊犧容體神筆士多十頭添撇説價私理素飡邃雅讨臊往返徒勞宛結舞獅相迕霞嶼寺媟近缬衣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