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對方書信的敬稱。 宋 歐陽修 《與韓忠獻王書(治平四年)》:“忽辱誨翰,感慰兼深。” 宋 尹洙 《答秦鳳路招讨使文龍圖書》之一:“伏承誨翰,乃有頒遺,不任悚荷之至。”
“誨翰”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對他人書信的敬稱,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詞多見于宋代文人書信:
“誨翰”屬古語詞,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但在研究古典文獻或書寫仿古文體時可能涉及。其核心意義可類比今日“賜教”“垂示”等敬辭。
若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或字形演變,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誨翰》是一個漢字詞語,它包含兩個字,分别是「誨」和「翰」。它的意思是教導和書信。
「誨」的部首是「讠」,是從「言」字旁邊加上一個橫折鈎。「誨」的總筆畫數是13畫。
「翰」的部首是「羽」,是從「羽」字旁邊加上一個橫折鈎。「翰」的總筆畫數是11畫。
「誨」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字「讠」,表示言語相關的意思,代表着教導、訓誨。
「翰」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字,象征着羽毛和寫字的工具,代表着書信、筆迹。
在繁體字中,《誨翰》的寫法沒有變化。
在古代,「誨」的寫法有時會将「讠」這個部首放在上方,下面是「耒」這個字形,表示着農民教導,教育農民。而「翰」的寫法沒有太大的變化。
1. 作為一名老師,我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誨翰學生正确的價值觀。
2. 我收到了張老師的誨翰,感受到了她對我的關心。
誨翰可以與其他字組成多種詞語,例如:誨人不倦(不厭倦地教導他人)、翰墨(指書信,也用于形容才華出衆的文人墨客)。
「誨翰」的近義詞有教導、啟迪,反義詞可以是忽悠或誤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