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縹緲 ”。
"缥眇"是"缥缈"的異體寫法,拼音為piāo miǎo(一說piǎo miǎo),主要用于古典文學語境。根據多個古籍和現代詞典的解釋,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理解:
高遠隱約之貌
多形容雲霧缭繞或仙境般若隱若現的景象,如《海賦》中"群仙缥眇"描繪神仙居于雲端,杜甫詩句"獨立缥缈之飛樓"形容樓閣隱現于雲霧間。
飄動流轉之态
既可指物體隨風飄揚(如李白《愁陽春賦》"缥缈兮翩綿"形容煙霧缭繞),也可形容隨水浮沉(如元代許有壬詞作"紅衣缥缈"描繪荷花隨波搖曳)。
聲音清越悠揚
用于描摹音樂的穿透力,如《儒林外史》"歌聲缥缈,直入雲霄"表現音色空靈,清代黃鈞宰更以"宮商缥缈"形容樂曲的婉轉。
▲ 補充說明:
《缥眇》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表達了事物模糊、朦胧、虛幻的意思。
《缥眇》是由“缶”、“矛”、“目”三個部首構成。
拆解後,《缥眇》的筆畫數為16畫。
《缥眇》最早見于《詩經》中的《豳風·丘中有麻》:“缥彼菅蒯,亦無信意;缺彼牆隧,亦宛且黎。”該詞語常用于描述山林、雲霧、霧氣等模糊不清的景象。
《缥眇》的繁體字是「縹渺」。
在古時候,《缥眇》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主要是變體字的形式。
1. 山間的霧氣缥缈而美麗。
2. 夢境中的事物總是缥眇不清,難以捉摸。
1. 缥缈:形容事物模糊、不真實的狀态。
2. 模糊:描述事物輪廓不清晰,不清楚。
近義詞:渺茫、朦胧。
反義詞:清晰、明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