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尚且;還要。《孟子·滕文公上》:“《魯頌》曰:‘戎狄是膺, 荊 舒 是懲。’ 周公 方且膺之,子是之學,亦為不善變矣。”《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君父大讐全然不理,方且揚眉袖手,高談性命,不知性命是什麼東西。”
(2).猶方将。将會;将要。《莊子·天地》:“彼且乘人而無天,方且本身而異形,方且尊知而火馳,方且為緒使,方且為物絯,方且四顧而物應,方且應衆宜,方且與物化而未始有恒。” 陸德明 釋文:“凡言方且者,言方将有所為也。” 南朝 宋 顔延之 《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方且排 鳳闕 以高遊,開 爵園 而廣宴。”
(3).正當;正值。 元 耶律楚材 《和高善長一百韻》:“昔我知君名,方且王事忙。兵塵隔東西,忽成參與商。”
(4).方才。 宋 蘇洵 《審敵》:“天下之人,又用當時之議,因循維持,以至於今,方且以為無事。”《秦併六國平話》卷上:“ 子楚 與 呂不韋 謀,将金六百斤與守關吏,方且得脫歸 秦 。”
“方且”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虛詞,常見于文言文,其含義需結合語境具體分析。根據多個權威詞典及古籍用例,該詞主要有以下四種解釋:
1. 表示遞進關系,相當于“尚且”“還要”
例:《孟子·滕文公上》提到“周公方且膺之”,指周公尚且要抵禦戎狄,強調行為的必要性(、)。
2. 表示将來時态,相當于“将要”“将會”
例:《莊子·天地》中“方且與物化而未始有恒”,描述事物即将發生變化的狀态(、)。
3. 表示時間狀态,指“正當”“正值”
例:元代耶律楚材詩句“昔我知君名,方且王事忙”,說明當時正值事務繁忙之際()。
4. 表示時間銜接,相當于“方才”
例:部分文獻中用于強調動作剛完成,如“方且結束,複有新務”,但此用法相對少見(、)。
注意:具體釋義需結合上下文,例如《二刻拍案驚奇》中“方且揚眉袖手”更偏向“尚且”的遞進含義()。建議閱讀古籍時參考權威注疏以準确理解語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