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尚且;還要。《孟子·滕文公上》:“《魯頌》曰:‘戎狄是膺, 荊 舒 是懲。’ 周公 方且膺之,子是之學,亦為不善變矣。”《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君父大讐全然不理,方且揚眉袖手,高談性命,不知性命是什麼東西。”
(2).猶方将。将會;将要。《莊子·天地》:“彼且乘人而無天,方且本身而異形,方且尊知而火馳,方且為緒使,方且為物絯,方且四顧而物應,方且應衆宜,方且與物化而未始有恒。” 陸德明 釋文:“凡言方且者,言方将有所為也。” 南朝 宋 顔延之 《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方且排 鳳闕 以高遊,開 爵園 而廣宴。”
(3).正當;正值。 元 耶律楚材 《和高善長一百韻》:“昔我知君名,方且王事忙。兵塵隔東西,忽成參與商。”
(4).方才。 宋 蘇洵 《審敵》:“天下之人,又用當時之議,因循維持,以至於今,方且以為無事。”《秦併六國平話》卷上:“ 子楚 與 呂不韋 謀,将金六百斤與守關吏,方且得脫歸 秦 。”
“方且”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虛詞,多見于先秦兩漢文獻,主要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狀态或強調語氣。該詞由時間副詞“方”和連詞“且”複合而成,具體釋義需結合語境分析:
一、時間狀态用法
相當于現代漢語“正在”“剛剛”,如《莊子·天地》:“方且本身而異形”,指事物正處于變化過程中。
可譯為“将要”“正要”,如《孟子·滕文公上》:“周公方且膺之”,描述即将實施的行動。
二、語氣強調用法
在《詩經》《左傳》等典籍中,“方且”通過疊用加強語言氣勢,如《詩經·小雅·甫田》:“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鄭玄箋:“方且以潔敬祀事”,強調祭祀行為的鄭重性。
三、語義辨析
據《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9)考釋,“方且”在不同語境中存在細微差異:
四、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已無實際使用價值,但在古籍整理、先秦文學研究中仍屬重點訓诂對象。北京大學《古代漢語語法發展史》(中華書局,2015)指出,該詞是研究虛詞語法化過程的重要樣本。
(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第7冊第142頁;王力《古代漢語》第二冊第89頁;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虛詞詞典》第205頁)
“方且”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虛詞,常見于文言文,其含義需結合語境具體分析。根據多個權威詞典及古籍用例,該詞主要有以下四種解釋:
1. 表示遞進關系,相當于“尚且”“還要”
例:《孟子·滕文公上》提到“周公方且膺之”,指周公尚且要抵禦戎狄,強調行為的必要性(、)。
2. 表示将來時态,相當于“将要”“将會”
例:《莊子·天地》中“方且與物化而未始有恒”,描述事物即将發生變化的狀态(、)。
3. 表示時間狀态,指“正當”“正值”
例:元代耶律楚材詩句“昔我知君名,方且王事忙”,說明當時正值事務繁忙之際()。
4. 表示時間銜接,相當于“方才”
例:部分文獻中用于強調動作剛完成,如“方且結束,複有新務”,但此用法相對少見(、)。
注意:具體釋義需結合上下文,例如《二刻拍案驚奇》中“方且揚眉袖手”更偏向“尚且”的遞進含義()。建議閱讀古籍時參考權威注疏以準确理解語境。
豹姿乘槎逞芳塵榻代詞贉池擔風袖月淡浄道望蹈兇丁家鶴喥頭翻改返轉佛教更改鬼爛神焦國而忘家麾之即去嘉課肩任駕駛豭豚基底動脈驚俗酒國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絕代佳人橘子油空心牆兩稅使陸遜孟浩然明光爍亮牡蒙平英團淺毛前行七不堪青楓清徽清鮮榷易院稔收日邁月征禅變神形沈音瞬息熟榮數字化推垛子緼藉文陣務實香土相違顯昭縣子小經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