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馬腹逃鞭的意思、馬腹逃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馬腹逃鞭的解釋

《左傳·宣公十五年》:“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後以“馬腹逃鞭”比喻躲脫懲罰。 清 蒲松齡 《大捷二》:“豈謂馬腹逃鞭,榻側容一隅之鼾睡?不知燕巢在幕,釜底得幾日之遊魂。”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馬腹逃鞭”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權威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二、出處與典故

源自《左傳·宣公十五年》:“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背景:原指楚國與宋國交戰時,楚莊王認為攻打宋國如同“鞭長不及馬腹”,即力量難以觸及目标。後演變為成語,引申為躲避懲罰。

三、用法與示例

四、其他特點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左傳》或蒲松齡相關作品。

網絡擴展解釋二

《馬腹逃鞭》的意思

《馬腹逃鞭》是指在打馬時,馬受到鞭笞而反彈至鞭策手上。這個成語常用于比喻無法掌控的局面或者事态迅速失控。

拆分部首和筆畫

《馬腹逃鞭》這個成語由“馬”、“腹”、“逃”和“鞭”四個字組成。

其中,“馬”是首字,它的部首是馬部,總筆畫數為3。

“腹”的部首是⺼(月)部,總筆畫數為9。

“逃”的部首是辶(辵)部,總筆畫數為10。

“鞭”的部首是革部,總筆畫數為14。

來源和繁體

《馬腹逃鞭》這個成語最早見于《法華經·方便品第十》。

在繁體字中,《馬腹逃鞭》的寫法為《馬腹逃鞭》。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的确切情況可能因各個時期的變遷而有所不同,并且文字的發展也與地域文化有關。根據一些古代文獻的記載,在古代,這個成語的寫法略有不同,如“馬”字可能寫作“馬”,“腹”字可能寫作“腹”,但整體意義和成語表達并無根本性差異。

例句

1. 這個項目本來穩定發展,但因為一些不可預測的因素,現在已經變成了《馬腹逃鞭》。

2. 正當一切看似即将和諧統一之時,突然發生的事情使整個計劃變成了《馬腹逃鞭》。

組詞

1. 逃亡:指逃離原處,逃避追捕或危險。

2. 鞭策:指用鞭子抽打馬驅使前進,也用于比喻鞭策、督促、推動。

3. 腹背受敵:指敵人從正面和背後同時進攻,比喻受到來自多方面的威脅。

近義詞

1. 失去控制

2. 顯現不穩定

反義詞

1. 順利掌控

2. 處理得當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