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激昂;憤激。《楚辭·九章·哀郢》:“憎愠惀之脩美兮,好夫人之忼慨。” 洪興祖 補注:“忼慨,憤意。”《戰國策·燕策三》:“復為忼慨羽聲,士皆瞋目,髮盡上指冠。” 清 任元祥 《寄侯朝宗》詩:“市無 朱亥 經過少,客有 於期 忼慨多。”
(2).感慨。《史記·項羽本紀》:“於是 項王 乃悲歌忼慨。”《南齊書·孔稚珪傳》:“所以 溫舒 獻辭于失政, 絳侯 忼慨而興嘆。”
“忼慨”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現代漢語中,“忼”為“慷”的異體字,現多用“慷慨”表示大方或情緒激昂,而“忼慨”多見于古籍引用。需注意語境區分具體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文獻原文,可參考《楚辭》《戰國策》等典籍或權威詞典。
忼慨 (kuàng kǎi) 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
拆分部首:
· 忄 (xīn bù) - 表示“心”的部首
· 旰 (hàn) - 表示“曰”的部首
筆畫:
· 忼 - 6畫
· 慨 - 13畫
來源:
忼慨是漢字的一個傳統詞彙,來源于古代文獻。它的用法可以追溯到唐代文學家韓愈的《馬丹陽征君表》中。
繁體:忼慨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忼慨的形狀可能有所變化,但它的基本結構和含義保持不變。
例句:
1. 他忼慨激昂地演講,赢得了觀衆的掌聲。
2. 他在信中表達了對國家困境的忼慨之情。
組詞:
· 忼忼 (kuǎng kuǎng) - 形容心情煩躁不安。
· 慨然 (kǎi rán) - 形容心情激動而感慨萬分。
· 忼忼忽忽 (kuǎng kuǎng hū hū) - 形容心神不甯、迷迷糊糊的狀态。
近義詞:
激動、激昂、感慨、悲痛
反義詞:
冷靜、淡定、平靜、無動于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