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拖延時間。《司馬法·天子之義》:“賞不踰時,欲民速得為善之利也;罰不遷刻,欲民速覩為不善之害也。”
“遷刻”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iān kè,其核心含義為拖延時間。該詞源自古代典籍《司馬法·天子之義》,原文提到:“賞不踰時,欲民速得為善之利也;罰不遷刻,欲民速覩為不善之害也。”
詞義構成
使用場景
多用于強調及時性,如賞罰、決策等需迅速完成的事務。例如古籍中強調“罰不遷刻”,即懲罰需立即執行,以警示他人。
常見混淆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将其解釋為“心思不專”,但根據高權威性文獻(如漢典、滬江詞典)及古籍引用,此說法不準确,可能是對詞語的誤讀。
“遷刻”是帶有古文色彩的詞彙,現代使用較少,需注意結合語境理解其“拖延”含義,避免與形近詞混淆。
遷刻是一個多義詞,可以指遷移、遷徙,也可以表示重新雕刻、複制。
遷刻的部首是辶和刀,辶表示走路,刀表示切割。根據部首,可以看出遷刻的字義與運輸和切割有關。
遷刻的總筆畫數是13畫。
遷刻的來源不太明确,可能是古代的字形變體字。根據《說文解字》,遷刻在古時候也有"遷精刻骨"的意思,形容雕飾精美。
遷刻的繁體字為遷刻。
在古代,遷刻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如《康熙字典》中的古體字寫作"遷﹒昔",表示遷徙過去。
1. 他們需要遷刻這塊石碑,以保留曆史遺迹。
2. 這本書是經過遷刻的複制本。
遷徙、遷移、遷居、遷就。
遷移、遷徙、遷居、轉移。
居留、停留、駐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