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廪糧的意思、廪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廪糧的解釋

(1).公家給予的糧食。《後漢書·王望傳》:“因以便宜出所在布粟,給其廩糧,為作褐衣。”

(2).指科舉時代給予在學生員的糧食。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禮部·廪生追糧》:“今後武生考劣等,俱宜追所食廩糧,以警其餘。”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廪糧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廪”和“糧”二字構成,其核心含義指古代官府發放的糧食供給,尤指官吏、士兵或公職人員的俸祿口糧。以下從詞典釋義、曆史背景及文學用例三方面詳述:


一、字義解析與詞典釋義

  1. 廪(lǐn)

    《說文解字》釋為“谷所振入”,本義指糧倉,引申為官府儲糧之處。如《孟子·萬章上》載:“父母使舜完廪”,即指修繕糧倉。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2. 糧(liáng)

    《廣韻》注“谷食”,泛指糧食。《周禮·地官·廪人》有“凡邦有會同師役之事,則治其糧與其食”,指軍糧調配。

    來源:陳彭年《廣韻》(宋刻本)。

  3. 複合詞“廪糧”

    特指由官方糧倉發放的糧食,屬制度性供給。如《明史·食貨志》載:“文武官俸給……米曰廪糧。”

    來源:張廷玉《明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二、曆史制度背景

廪糧制度始于周代“秩俸制”,至明清演化為俸祿主體。其特點包括:


三、文學與文獻用例

  1. 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撫迹猶酸辛,平人固騷屑。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

    詩中“免租稅”“遠戍卒”暗指官吏廪糧與士卒軍糧的階級差異。

    來源:《杜詩詳注》(仇兆鳌注,中華書局版)。

  2. 《儒林外史》第四十回

    “蕭雲仙奉旨督修青楓城,竣工後上報廪糧開支,戶部核減銀兩,令其賠補。”

    反映清代廪糧的財政審計制度。

    來源:吳敬梓《儒林外史》(人民文學出版社版)。


四、權威辭書定義


“廪糧”是古代財政制度術語,承載糧食供給與職官俸祿的雙重職能。其釋義需結合字源、制度史及文獻用例,方得全面。

網絡擴展解釋

“廪糧”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包含兩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1. 公家給予的糧食

指古代官方為特定群體(如官員、士兵、災民等)發放的糧食補給。例如:

2. 科舉時代的學生員補助

特指明清時期科舉制度中,官方為在學的廪生(成績優異、享有津貼的生員)提供的糧食補助。例如:

補充說明

“廪”本義為糧倉,後衍生出“官方供給”之意;“糧”即糧食。兩字組合後,詞義從具體物資擴展至制度性供給。這一詞彙反映了古代中國社會保障與教育體系的特點。

别人正在浏覽...

暗将寶偈不倒布爾什維克不物殘替蟾宮客朝膳楚明光慈祥竄紅大牢東半球東霤蛾賊賦質歌鐘鼓舌搖唇合錢黃枝嘉賔踐躐賈誼鵩衿曲九井濬齊距躍三百髡翁蘭訊冷處理匳房翎管留髠龍珠蠻觸相争棉套暖碧歐梅嘔呢排筆千裡姻緣一線牽秋點卻還阮家集省解繩鞚石達開矢施使下束物天語同羁蛻迹外分泌磈氏尉廨無治香貍鄉曲險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