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的意思、蚌埠市的详细解释
蚌埠市的解释
在安徽省北部、淮河中游,京沪、淮南两铁路交会处。相传因盛产河蚌而得名。1947年设市。人口718万(1995年)。向为淮河流域水陆交通与物资集散中心。名胜古迹有龙子河、汤和墓等。1975年建有新淮河大桥。
词语分解
- 蚌的解释 蚌 à 生活在淡水里的一种软体动物,介壳长圆形,表面黑褐色,壳内有珍珠层,有的可以产出珍珠:蚌胎(指珍珠)。 蚌 è 〔蚌埠(?)〕地名,在中国安徽省。 笔画数:; 部首:虫;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蚌埠市是安徽省下辖的地级市,名称源于其地理特征与历史功能,具有鲜明的汉语语源特色。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解析其含义:
一、“蚌埠”字义解析
-
蚌(bèng)
- 本义:指淡水软体动物“河蚌”,壳可产珍珠。《说文解字》释为“蜃属”,形声字,从“虫”,“丰”声。
- 引申义:因蚌埠地处淮河沿岸,历史上盛产河蚌,故以“蚌”为名,象征物产特征。
-
埠(bù)
- 本义:码头或商港。《汉语大词典》释为“停船的码头,亦指商业城镇”。
- 地名应用:因蚌埠自古为淮河重要水运枢纽,故以“埠”体现其交通与商贸功能。
二、地名由来与历史沿革
蚌埠因“采蚌集埠”得名,最早见于明代《凤阳府志》,称“蚌埠集”。1911年津浦铁路通车后,因其位于淮河码头与铁路交汇处,迅速发展为商贸重镇,1947年正式设市。名称完整保留了“蚌类繁盛之码头”的原始语义。
三、文化象征与城市定位
- “珠城”别称:源于古代采蚌育珠产业,象征城市历史文脉(《蚌埠市志》)。
- 现代释义:作为皖北中心城市,“蚌埠”一词承载了“以水兴商、因路而盛”的地理文化内涵,被收录于《中国地名语源词典》。
四、权威参考资料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埠”字释义。
- 《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蚌”字解析。
- 《蚌埠市志》(方志出版社):历史沿革与地名考据。
- 《中国地名语源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城市命名依据。
- 安徽省民政厅官网:行政区划沿革记录。
(注:部分古籍文献无直接在线链接,建议通过权威出版社或图书馆平台检索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蚌埠市是安徽省下辖的地级市,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基本信息
- 地理位置: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地处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黄淮海平原与江淮丘陵过渡带,北接宿州,南连淮南、滁州,东邻江苏宿迁,西靠亳州、淮北。
- 名称由来:因盛产河蚌得名,别称“珠城”。史载为“古采珠之地”,故有“珍珠城”美誉。
二、历史与建制
- 设市时间:1947年正式设市,是安徽省首个设市的地级市。
- 历史地位:民国时期曾是安徽军政府驻地和凤阳县政府驻地。
三、城市地位与发展
- 区域定位: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合肥都市圈成员,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核心城市。
- 经济特色:综合性工业基地,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片区之一。
四、行政区划与人口
- 辖区:下辖4区(蚌山、禹会、淮上、龙子湖)、3县(怀远、固镇、五河)。
- 面积与人口:总面积约5951平方千米,2022年常住人口约330.9万人。
五、交通与文化
- 交通优势:京沪、淮南铁路交会,蚌埠港为淮河第一大港,华东重要交通枢纽。
- 文化特色:名胜包括龙子湖风景区、汤和墓等;方言属中原官话。
附:常见误读
- 正确读音:蚌埠(bèngbù),常被误读为“bàngfù”。
如需更详细数据(如经济指标),可参考安徽省统计局或蚌埠市政府官网。
别人正在浏览...
般匠半米包藏辨哥博硕肥腯不守恒陈胔冲殇垫角地方税顶陷都荔敦崇趸批读帖法道房状浮汩孤鸟鸿渭坏木键櫜见异思迁进显稽证捐荐揆理度情枯木郎衣落价凉快赁保离位落草为寇路涩抹一鼻子灰恼懆盘散七大洲祇令倾慕倾阤青衣人器尚荛子丧幡桑蓬省俭神检说是道非櫢檽素足天士通海铜筋铁骨统子鼧鼥突破性五禽戏小时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