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橫今讀héng)濫征捐稅,強行搜刮民財。 唐 元稹 《彈奏劍南東川節度使狀》:“固合撫綏黎庶,上副天心,蠲減征徭,内榮鄉裡。而乃橫徵暴賦,不奉典常,擅破人家,自豐私室。”
“橫徵暴賦”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héng zhēng bào fù(“徵”今讀zhēng),指統治者濫用權力,強行征收繁重賦稅,搜刮民財。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成語出自唐代元稹的《彈奏劍南東川節度使狀》:
“固合撫綏黎庶,上副天心,蠲減征徭,内榮鄉裡。而乃橫征暴賦,不奉典常,擅破人家,自豐私室。”
(本應安撫百姓、減免賦稅,卻反其道而行,掠奪民財以中飽私囊)。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用法,可參考漢典等權威來源。
《橫徵暴賦》是指強制征收過高的賦稅和苛捐雜稅的行為。它源自于中國古代對于財政政策的法律規定和政府征稅的方式。這個詞表示了當時百姓對于高額賦稅和苛捐雜稅的不滿和抗議。
《橫徵暴賦》整體的部首是“罒”(網字旁),它由5個筆畫組成。
其中,“徵”的部首是“彳”(軍字旁),由3個筆畫組成;“罒”(網字旁)由3個筆畫組成;“暴”的部首是“日”(曰字旁),由4個筆畫組成;“賦”的部首是“貝”(貝字旁),由4個筆畫組成。
《橫徵暴賦》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中,項羽曾經議論說:“橫徵暴賦,蓄積兵糧,天下已定。”這裡的“橫徵暴賦”指的是征收過高的賦稅和苛捐雜稅,以便積攢兵糧用于統一天下。
《橫徵暴賦》的繁體字是「橫徵暴賦」。
在古代,有些字在書寫形式上與現代稍有不同。根據古文字典《說文解字》,《橫徵暴賦》的古漢字寫法分别是:
橫: 橫:木+黃+重 徵: 征:彳+幸 暴: 暴:日+寽 賦: 賦:貝+武 所以古時候寫成「橫徵暴賦」。
1. 為了防止橫徵暴賦的行為,政府應該對稅收制度進行改革。
2. 在曆史上,一些皇帝因為橫徵暴賦而失去了民心。
組詞:抗徵、苛捐雜稅、高額賦稅
近義詞:橫征暴斂、橫徭暴斂
反義詞:平抑稅賦、平和征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