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瓌怪”。1.奇特,怪異。形容文字、言辭者。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練字》:“詭異者,字體瓌怪者也。” 唐 韓愈 《上兵部李侍郎書》:“南行詩一卷,舒憂娛悲,雜以瓌怪之言,時俗之好,所以諷於口而聽於耳也。” 清 龔自珍 《語錄》:“先生曰:《穆天子傳》出 汲 冢,瑰怪奇麗,千古鴻寶。”
(2).奇特,怪異。形容事物、景象者。 唐 陸龜蒙 《記事》詩:“把筆強題詩,粗言瓌怪狀。”《新唐書·儒學傳下·陳貞節》:“刑部尚書 王志愔 等僉謂:‘明堂瓌怪不法,天燼之餘,不容大享。’” 宋 王安石 《遊褒禅山記》:“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者。”
(3).奇特,怪異。形容人品、風度者。 唐 韓愈 《送權秀才序》:“卓犖瓌怪之士,宜乎遊於大人君子之門也。” 明 唐順之 《鄭君元化正典序》:“至於方外之士亦往往能俶儻瓌怪以露其奇。” 清 龔自珍 《海門先啬陳君祠堂碑文》:“開國以降,奇傑之士,達節之民,挺瓌怪之姿,躬淳古之行。”
“瑰怪”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guī guài,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瑰怪”是一個多維度形容詞,既可指具體事物的奇特,也可用于抽象的文字或人品,常見于古典文學與現代藝術評論中。使用時需結合語境,強調“超乎尋常”的特質。
《瑰怪》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非常奇異古怪、離奇之人或事物。
《瑰怪》的拆分部首是“玉”和“心”,它們通常作為獨立字存在。
《瑰怪》的總筆畫數為14畫。
《瑰怪》的來源并不明确,但它是由兩個傳統的漢字組合而成。瑰指的是玉石上的花紋,也可表示珍稀美麗之意;怪表示奇異、不尋常。
瑰怪的繁體字為「瓌怪」。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瑰怪的字形略有不同。瑰以「玺」代替「玉」,怪以「乖」代替「心」。古時的字形為「玺乖」。
1. 他的舉止和言行總是有些瑰怪,讓人難以理解。
2. 這個古老的廟宇裡保存着很多瑰怪的寶物和故事。
1. 瑰麗:極其美麗奇特。
2. 瑰寶:稀世珍貴的寶物。
3. 怪異:奇怪、不尋常。
1. 奇異:異常、非同尋常。
2. 稀奇:極不尋常、罕見。
3. 特異:特殊、與衆不同。
常規:平凡、常見。
普通:尋常、平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