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漢 時 匈奴 單于 呼韓邪 的省稱。《文選·張衡<東京賦>》:“ 宣 重威以撫和戎狄, 呼韓 來享。” 薛綜 注:“《漢書·宣(帝)紀》曰:‘ 呼韓邪 單于欵 五原塞 ,願奉國珍。’” 清 趙翼 《古來吟明妃楊妃者多失其平》詩:“遠嫁 呼韓 豈素期?請行似怨不同時。”
(2).古代亦借指我國北方和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的首領。 南朝 宋 鮑照 《<河清頌>序》:“自我皇 宋 之承天命也……豈徒世無窮人,民獲休息,朝 呼韓 ,罷酤鐵而已哉?” 宋 辛棄疾 《水龍吟·再和以壽南澗》詞:“甚年年卻有, 呼韓 塞上,人争問,公6*安否?” 清 杜诏 《隋堤曲》:“将兵西域再征 遼 , 呼韓 稽顙諸蕃朝。”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呼韓漢語 快速查詢。
“呼韓”是一個曆史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呼韓”是匈奴單于呼韓邪的省稱。呼韓邪單于(全名“呼韓邪單于”)是西漢時期匈奴的重要首領,曾歸附漢朝并促進漢匈和平。例如《漢書》記載,他主動請求與漢朝和親,促成了著名的“昭君出塞”事件。
在文學和曆史文獻中,“呼韓”常被用來借指北方或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的首領。例如南朝鮑照的《河清頌》中提到“朝呼韓”,即代指中原王朝與北方民族的交往。
“呼韓”的核心含義與匈奴單于相關,并在曆史語境中擴展為對北方民族首領的統稱。
《呼韓》是一個漢語詞彙,它的意思是呼喚韓國,指的是向韓國呼喊、喊叫。
《呼韓》這個詞由兩個字組成:呼(ㄏㄨ)和韓(韋,ㄏㄢ)。其中,“呼”是以口部為部首,它的筆畫數為8;“韓”是以音部為部首,它的筆畫數為12。
《呼韓》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曆史事件。在公元前108年,西漢時期朝鮮半島的韓國被中國的漢朝吞并,成為中國的領土。當時,中國人民為了表示對韓國的呼喚和喊叫,開始使用“呼韓”這個詞彙。
《呼韓》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呼韓》。
在古代漢字中,韓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其古時候的寫法為“韓”,在韓字的上方還有一個額外的橫點,表示其聲調。
1. 他站在山頂,高聲呼韓,向韓國的人民表達了對他們的友好之情。
2. 在中國古代的戰場上,将士們用力地呼韓,互相呼喚支援。
組詞:呼喚、喊叫、叫喊
近義詞:召喚、招呼、叫
反義詞:忽略、不理會、靜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