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徽劇班社的省稱。 清 楊懋建 《夢華瑣簿》:“戲莊演劇必徽班。戲園之大者,如廣德樓、廣和樓、三慶樓、慶樂園,亦必徽班為主。” 張庚 郭漢城 《中國戲曲通史》第四編第一章第一節:“《揚州畫舫錄》說:‘迨 長生 還 四川 , 高朗亭 入京師,以 安慶 花部,合京秦兩腔,名其班曰 三慶 。’ 三慶班 是第一個進入 北京 的徽班。”
“徽班”是徽劇班社的簡稱,主要指清代以安徽籍藝人(尤其是安慶地區)為主組成的戲曲表演團體,在戲曲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徽班最初以演唱徽調(徽劇)為主,同時融合了昆曲、梆子、二黃等多種聲腔,形成多元化的表演形式。其名稱來源于班社成員多來自徽州(今安徽歙縣一帶),班社組織以地域性為紐帶。
曆史背景
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為慶祝乾隆帝八十大壽,徽班首次大規模進京演出,史稱“徽班進京”。這一事件成為京劇誕生的前奏。此後,徽班逐漸紮根北京,與漢調、秦腔等劇種融合,最終促成京劇的形成。
四大徽班
清代活躍于北京的四大徽班包括:
藝術特色
徽班表演兼容并蓄,既有徽劇的通俗性,又吸收昆曲的典雅,形成“文武昆亂不擋”的特點。其聲腔以二黃、吹腔、高撥子為主,樂器使用胡琴、月琴等,為京劇音樂體系奠定基礎。
文化影響
徽班進京後,通過與其他劇種的交流融合,推動了戲曲藝術的革新。徽班藝人程長庚、餘三勝等成為京劇早期代表人物,徽班因此被視為京劇的“搖籃”。
徽班不僅是徽劇的傳承載體,更在戲曲史上扮演了承前啟後的角色,其藝術實踐直接促成了京劇的誕生與發展。
《徽班》是指徽州地區的一個特殊的戲曲演唱團體,它以徽劇為主要演出形式,深受當地人民喜愛。
《徽班》中的部首是“彳”和“王”,共有11個筆畫。
《徽班》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其中“徽”指的是徽州,而“班”則代表戲班、演出團體的意思。徽州地區自古以來就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徽劇作為當地的一種戲曲形式被稱為徽州的文化瑰寶,而徽班就是這個地區特有的演出團體。
《徽班》的繁體字為「徽班」。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徽班的“徽”字還有一種寫法,為「恢班」,但在現代通用的寫法中,較常見的是「徽班」。
1. 老趙加入了當地的徽班,成為一名出色的徽劇表演藝術家。
2. 每逢節假日,徽班都會在徽州各個村莊進行演出,吸引了大批觀衆。
徽劇、徽州、戲班、演唱團體
徽劇團、徽州戲班、徽派戲班
其他地方的戲曲演唱團體,非徽州戲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