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投戈講蓺的意思、投戈講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投戈講蓺的解釋

謂在軍中仍不廢學。後亦泛謂偃武修文。《後漢書·樊準傳》:“及 光武皇帝 受命中興,羣雄崩擾,旌旗亂野,東西誅戰,不遑啟處,然猶投戈講蓺,息馬論道。”亦作“ 投戈講藝 ”。 清 黃遵憲 《近世愛國志士歌》序:“ 日本 自将軍主政凡五百年,世不知有王。 德川氏 興,投戈講藝。”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投戈講蓺是漢語中的一個典故性成語,源自古代文獻,其核心含義指“放下武器,轉而從事文化教育或學術研究”,常用來形容從武力征伐轉向文治教化的行為。以下從詞義、出處、用法等角度分述:

  1. 詞義解析

    “投戈”字面指“丢棄兵器”,象征停止戰争或武力對抗;“講蓺”中“蓺”為“藝”的古字(《說文解字》),指學問、技藝,此處引申為研習文化、教育或學術。整體強調由“武”向“文”的轉變,體現對和平與教化的推崇。

  2. 典故出處

    該成語可溯至《後漢書·樊準傳》。據載,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平定天下後,名臣桓榮、樊準等人倡導“投戈講藝,息馬論道”,鼓勵将士棄武從文,以儒學治國。這一典故成為後世形容政權由戰亂轉向文治的典型例證。

  3. 用法與語境

    現代使用中,“投戈講蓺”多用于曆史叙述或文化評論,如:“戰亂結束後,政府投戈講蓺,興辦學校,重建文化體系。”其近義表述包括“偃武修文”“棄武從文”等,反義則為“窮兵黩武”。

引用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成語“投戈講蓺”的詳細解釋,綜合多個來源可得出以下分析:

一、基本含義

該成語讀作tóu gē jiǎng yì,本義指在軍中仍不廢學業,後引申為停止武備、修治文教,即“偃武修文”之意()。其出處可追溯至《後漢書·樊準傳》,記載光武帝在戰亂中仍堅持講學論道。

二、詞義演變與争議

  1. 主流解釋:
    多數文獻(包括漢典、漢語大詞典)強調其“偃武修文”的正面意義,即放下武器、倡導文教,如“投戈講藝,息馬論道”()。

  2. 争議解釋:
    個别來源(如)将其解釋為“投降敵人并效勞”,但此釋義與其他權威資料及曆史典故不符,可能是對“蓺”字的誤解(“蓺”通“藝”,指學術技藝,而非“效勞”)。

三、使用場景

適用于描述以下情境:

四、關聯成語

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後漢書》原文()以獲取更準确的曆史語境。

别人正在浏覽...

包封拔士褊促彩練參數方程參雜陳垣愁瘁春深似海出哨倒扁兒倒打一耙鬥捷遁母二趙訛僞紛訟貴府跪練昊乾渾漫剪劉澆風角難膠靴接客借留徑行倦懶均濕老撾隸變靈鹄漏洞敏決囓食濃桃豔李披秉前箓乾渥情人眼裡有西施情恕理遣全員讓爵認死理三錢之府沙麻竹盛編生物武器世喭收尾説的着肆覽松蓋塘墳鐵铮铮投簪無容置疑相從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