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南粵”。1.古地名,今 廣東 廣西 一帶。《莊子·山木》:“ 南越 有邑焉,名為 建德 之國。”《通典·州郡·古南越》:“自 嶺 而南,當 唐虞 三代,為蠻夷之國,是 百越 之地,亦謂之 南越 。古謂之 雕題 ,非《禹貢》九州之域,又非《周禮》職方之限。” 前蜀 韋莊 《又聞湖南荊渚相次陷沒》詩:“莫問流離 南越 事,戰餘空有舊山河。” 清 趙翼 《啖荔戲書》詩:“昔啖荔支在 南粵 ,食不知味為忙碌。”
(2).國名。 秦 末 趙佗 建立, 漢武帝 元鼎 六年(公元前111年)滅亡。《史記·南越列傳》:“ 高後 時,有司請禁 南越 關市鐵器。”《漢書·兩粵傳》:“ 高皇後 聞之大怒,削去 南粵 之籍,使使不通。”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 南越 與 漢 和親,迺遣 軍 ( 終軍 )使 越 説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諸侯,自請願受長纓,必羈 南越王 而緻之闕下。”
(3).指 越南 。 田漢 《訪劉永福故居》詩:“ 南越 崇宏有故枝, 淵翁 風骨自雄奇。”
南越是中國古代地理稱謂與曆史政權的複合概念,包含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一、地理區域指代
南越最早指代嶺南地區,即五嶺以南的廣闊地域,涵蓋今廣東、廣西及越南北部。《古代漢語詞典》将其解釋為“秦漢時期對南方越人聚居地的統稱”,因當地部族屬百越分支,且地處中原以南而得名。該區域氣候濕熱、水系發達,與中原文化差異顯著,形成了獨特的“稻作漁獵”文明。
二、曆史政權名稱
南越國(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11年)是秦末漢初割據嶺南的獨立政權。《中國曆史大辭典》記載,南越國由秦将趙佗建立,都城設在番禺(今廣州),鼎盛時期疆域包括今兩廣、海南、福建西南及越南北部。該政權融合中原農耕技術與百越文化,推行“和輯百越”政策,促進嶺南首次大規模開發。漢武帝元鼎六年,南越國歸入漢朝版圖,設為九郡。
相關延伸
“南越”一詞在後世文獻中偶作越南别稱,如清代《海國圖志》提及“安南古稱南越”,但此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辨析。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曆史研究及古籍解讀。
以下是關于“南越”的詳細解釋,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整理而成:
地理概念
曆史政權
現代指代
南越國的興衰
趙佗原為秦朝将領,秦亡後自立為王。南越國在漢初名義上臣服于漢朝,但呂後時期因禁運政策與漢朝交惡。漢武帝時期,丞相呂嘉叛亂,最終被漢軍平定。
文化融合
南越國融合中原農耕文明與嶺南土著文化,出土文物(如絲縷玉衣、青銅器)體現了這一特點。
若需進一步了解南越國的曆史事件或考古發現,可查閱《史記》《漢書》或相關學術研究。
埃堨徧計所執性鬓鬒不校不有餐室鬯罔長爪郎沉睡癡車酬敵川軍春夜喜雨春遠大合唱盜典稻穟點檢所調均督策蹲風眼風梭賦鵩俘累崗亭纮紞懷橘滑魚嘂謼驚電積憎訣行坎精匡時濟世連池臨禦亂氣氓撩汶汶冥贶秣馬脂車炮場批評騎壒三權分立傷折勝談折聲戺陛適孽手長收留霜點罻羅文刻誣蔽無牽無挂銜須消澌西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