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vening mist] 黃昏時的雲霞與霧氣
暮霭沈沈楚天闊。—— 柳永《雨霖鈴》
傍晚的雲霧。 南朝 宋 顔延之 《陶徵士诔》:“晨煙暮靄,春煦秋陰,陳盡輟卷,置酒絃琴。” 宋 柳永 《雨霖鈴》詞:“念去去千裡煙波,暮靄沉沉 楚 天闊。” 明 王世懋 《橫塘春泛》詩:“山連暮靄迷前浦,雲擁春流入遠江。” 茅盾 《陀螺》五:“一片清涼的月色從漸濃的暮霭中透出來。”
“暮霭”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mù ǎi,指黃昏時的雲霧,常用來描繪傍晚的朦胧景象。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暮霭”由“暮”(傍晚)和“霭”(雲霧)組成,形容黃昏時分天空或地面的薄霧與雲霞交織的景色,帶有朦胧、沉靜的意境。例如柳永《雨霖鈴》中的“暮霭沉沉楚天闊”,即用“暮霭”渲染離别的蒼茫氛圍。
構成分析
文學與例句
反義詞
與“曙曦”(早晨的陽光)形成對比,突出時間與氛圍的差異()。
應用場景:多用于文學、詩歌或寫景文字,描述傍晚的自然景象,或比喻朦胧、迷茫的狀态(如“暮霭般的心緒”)。
暮霭(mù ǎi)通常指夜晚或黃昏時空氣中的濃厚霧氣。它是由“暮”和“霭”兩個字組成。
暮:部首日,總筆畫數8。
霭:部首雨,總筆畫數16。
暮霭來源于古代文人書寫所采取的寫作手法,用以描繪景色所呈現的意境。暮霭在作品中常被用來形容天空中霧氣彌漫、朦胧的景象。
暮霭的繁體字為「暮靄」,牛角刀在砍下的時候旁邊有個氵部首的流水,表示霧氣彌漫。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是以篆書為基礎,暮霭的寫法相較現代有一些調整。例如,暮的寫法是「日/而/目」,霭的寫法是「雨/示/攴/土/殳/月」
1. 暮霭籠罩着山林,使整個景色顯得朦胧而神秘。
2. 傍晚時分,暮霭彌漫在大街小巷之中。
1. 暮霭重重:形容暮霭的密集和厚重。
2. 暮霭餘晖:形容夜幕降臨時仍可見的微弱餘光。
3. 暮霭臨江:形容黃昏時江面上泛起的霧氣。
1. 暮色:指晚上或黃昏時分天空呈現的顔色。
2. 霭氣:指空氣中的霧氣或露水。
晨曦:指清晨時分,朝陽照射下的光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