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門傳說。 虎溪 在 廬山 東林寺 前,相傳 晉 僧 慧遠 居 東林寺 時,送客不過溪。一日 陶潛 、道士 陸修靜 來訪,與語甚契,相送時不覺過溪,虎辄號鳴,三人大笑而别。後人于此建 三笑亭 。世傳有“虎溪三笑圖”,蓋本此。 宋 樓鑰 《跋東坡〈三笑圖贊〉》謂 遠公 卒于 晉 義熙 十二年丙辰,時年八十三。 陸修靜 生于 義熙 三年丁未,卒于 劉宋 元徽 五年丙辰,去 遠公 之亡正一甲子。 修靜 卒年七十二, 遠公 之亡, 修靜 才十歲。 修靜 于 劉宋 元嘉 末始來 廬山 ,距 遠公 之亡已三十餘年, 淵明 之亡亦二十餘年,故三人不可能同在一起,此殆好事者之妄傳,不可信。
“虎溪三笑”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著名的典故,源自東晉時期廬山東林寺高僧慧遠與友人陶淵明、道士陸修靜的一段轶事。以下是詳細解釋:
“虎溪”是廬山東林寺前的一條溪流,傳說慧遠立誓送客不過此溪。一日,詩人陶淵明(儒士代表)與道士陸修靜來訪,三人因思想契合,交談甚歡。慧遠送别時因沉浸于讨論,無意中跨過虎溪,寺後老虎發出吼聲提醒。三人察覺後相視大笑,欣然作别。這一場景被後人稱為“虎溪三笑”,并衍生出“三笑亭”“三笑圖”等文化符號。
宋代學者樓鑰曾考證指出,慧遠(卒于416年)與陸修靜(生于407年)實際并無交集,故事可能為後人附會。但這一傳說因文化寓意深遠,仍被廣泛傳頌,并成為文學藝術創作的常見題材,如唐代李白詩句“笑别廬山遠,何煩過虎溪”,以及傅抱石《虎溪三笑圖》等。
廬山現存“三笑亭”“虎溪橋”等遺迹,東林寺内亦有“三笑堂”,均承載着這一典故的文化記憶。
該典故雖存曆史争議,但其核心價值在于展現不同思想流派的和諧對話,成為中華文化包容性的經典隱喻。
《虎溪三笑》是一個成語,指的是虎溪之間笑三次。這個成語是用來形容一個人非常開心,笑聲連連。
《虎溪三笑》的拆分部首是虍、氵、口,總共15個筆畫。
《虎溪三笑》這個成語的來源尚未明确,但廣為流傳于中國民間。繁體字形為「虎溪三笑」。
在古代,漢字寫法有所不同。《虎溪三笑》在古時候可能的寫法有「虍溪三曉」。
他聽到好消息後,忍不住虎溪三笑。
- 笑逐顔開 - 心花怒放 - 歡笑雀躍 - 樂不可支
- 笑聲震天 - 喜上眉梢 - 嬉皮笑臉
- 哭笑不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