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孝慈的意思、孝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孝慈的解釋

(1).對尊長孝敬,對下屬或後輩慈愛。《論語·為政》:“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 朱熹 集注:“孝於親,慈於衆,則6*民忠於己。”《逸周書·官人》:“父子之間,觀其孝慈;兄弟之間,觀其和友。” 唐 白居易 《和答詩·和陽城驿》:“鄉人化其風,少長皆孝慈。” 清 戴名世 《李烈婦傳》:“ 元煥 死,而女上有舅姑,下有子女各一,其責皆在女。奈何殉硜硜之節而昧孝慈之義乎?”

(2).指孝慈之道。《禮記·禮運》:“禮行於祖廟,而孝慈服焉。” 孔穎達 疏引 王肅 曰:“孝慈之道,為遠近所服也。”

(3).孝友。《史記·五帝本紀》:“ 舜 順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 王引之 《經義述聞·通說上》:“孝友或謂之孝慈。”參見“ 孝友 ”。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孝慈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孝慈"是漢語中一個重要的倫理道德複合詞,由"孝"與"慈"兩個核心概念組成,體現了儒家思想中雙向的家庭倫理關系。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 基本釋義

  1. 孝: 指子女對父母、長輩的尊敬、奉養與順從。核心是晚輩對長輩的盡心和回報養育之恩。《說文解字》釋"孝"為"善事父母者",即善于侍奉父母的人。
  2. 慈: 指父母對子女的疼愛、關懷與養育。核心是長輩對晚輩的仁愛和撫育。《說文解字》釋"慈"為"愛也",尤指上對下的愛,特别是父母對子女的愛。
  3. 孝慈合義: "孝慈"合稱,既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孝道,也指父母對子女應盡的慈愛。它強調家庭内部上下兩代之間相互的責任與情感紐帶,是維系家庭和諧、社會穩定的重要倫理規範。其内涵是對上(父母長輩)盡孝,對下(子女晚輩)行慈。

二、 深層内涵與儒家倫理 "孝慈"是儒家"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中"父子有親"這一倫的具體體現:

  1. 雙向互動性: "孝"與"慈"并非單向要求,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父母對子女慈愛,是子女産生孝心的情感基礎;子女對父母孝順,也是對父母慈愛的回報和慰藉。正如《論語·為政》所言:"孝慈則忠",将家庭倫理與社會責任(忠)聯繫起來。
  2. 社會基石: 儒家認為,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孝慈"是家庭和睦的根本。由"孝慈"推及開來,可以培養人對他人、對社會的仁愛之心(仁)和責任感,從而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如《大學》強調:"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衆也。"(孝道是用來侍奉君主的,悌道是用來侍奉尊長的,慈愛是用來治理百姓的)。
  3. 道德教化: "孝慈"被視為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質之一,是教化民衆、淳化風俗的核心内容。曆代統治者常提倡"以孝治天下",表彰孝子慈父/母,将其作為社會道德典範。

三、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對"孝慈"有明确釋義:"1. 對尊長孝敬,對下屬或後輩慈愛。 2. 指孝慈之道。" 并引用了《論語》、《禮記》等古籍例證。這是目前規模最大、釋義最權威的漢語語文詞典之一。
  2. 《辭源》(商務印書館): 作為一部重在溯源的古漢語辭書,其修訂本對"孝"、"慈"及相關的倫理概念有詳細考釋,有助于理解"孝慈"的古典意涵及其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3. 《說文解字》(東漢·許慎 撰): 提供了"孝"(善事父母者)和"慈"(愛也)最基礎的字義解釋,是理解這兩個單字本義的關鍵依據。現代通行版本如中華書局點校本。
  4. 《論語·為政》: 其中記載:"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直接體現了孔子将"孝慈"(此處指統治者待民如子之慈,民衆自然盡忠)作為治國理政的道德基礎的思想。
  5. 《禮記·禮運》: 描繪"大同"社會理想時提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雖然未直接出現"孝慈"二字,但其精神内核——超越小家的博愛,正是"孝慈"倫理的升華和擴展。

"孝慈"是中華傳統倫理的核心概念之一,它精準地概括了家庭中縱向的、雙向的責任與情感關系:子女對父母的"孝"與父母對子女的"慈"。這不僅是維系家庭和睦的紐帶,更是儒家構建社會秩序、推行道德教化的基石,深刻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與社會發展。其内涵在《漢語大詞典》、《辭源》等權威辭書及《論語》、《禮記》等儒家經典中均有明确闡釋和體現。

網絡擴展解釋

“孝慈”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層面解析:

一、核心含義

  1. 雙向道德規範
    指對上孝敬尊長(如父母、長輩),對下慈愛晚輩(如子女、下屬或後輩)。例如《論語》提到“孝慈則忠”,強調以孝慈引導社會秩序。

  2. 家庭與社會倫理的統一
    既包含家庭内的“父慈子孝”,也延伸至社會關系中的“慈衆忠己”,如《逸周書》提到通過觀察父子、兄弟間的孝慈判斷個人品德。

二、經典文獻中的闡釋

三、文化意義

孝慈不僅是個人品德的體現,更被視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一,包含孝敬父母、慈愛子女、親善兄弟姊妹等多重維度,對維護家庭和諧與社會穩定有深遠影響。

四、應用示例

如白居易詩句“鄉人化其風,少長皆孝慈”,展現孝慈對社會風氣的教化作用。現代語境中,孝慈常被用于強調代際關系的雙向責任,如“仁愛孝慈,繼承傳統”。


如需進一步了解經典出處或具體案例,可參考《論語》《老子》等文獻,或查閱、5的詳細引文。

别人正在浏覽...

阿黎把竿白生生班馬文章背水陳冰棍兒彩旒楚堤春袍春物詞清訟簡到不的地利饾饤發喊鳳簪黼帳枸檵關防盆兒歸根究柢韓盧虎溪三笑見駕潔滑金櫻聚米開甲悾款空心菜扣角冷飕飕纚绋六根互用瞞怨鬧喚鬧嘴盤深飄電妾媵勤笃球刀權事券帖弱質讪怒賒僻射頻污染釋耒水晶球疏決似漆如膠鐵銑痛不可忍銅墨望夫雲王氣惟肖惟妙溫醇誣謾汙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