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宗教信徒所向往的超凡入聖的境界。 南朝 齊 蕭子良 《淨住子·出家順善門》:“今出家者未登聖境,而期望之人恒引聖責凡。” 唐 王缙 《東京大敬愛寺大證禅師碑》:“夫上智之身,曲隨世界;上智之心,密遊聖境。” 唐 王昌齡 《同王維集青龍寺昙壁上人兄院五韻》:“圓通無有象,聖境不能侵。”
(2).指傳道的境域。有時用于比喻或諷刺。 魯迅 《<僞自由書>後記》:“聽說 青島 也是好地方,但這是 梁實秋 教授傳道的聖境,我連遙望一下的眼福也沒有過。”
(3).比喻藝術作品或自然景物中出神入化的境界。 清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卷六:“ 迦陵 雄勁之氣, 竹垞 清雋之思, 樊榭 幽豔之筆,得其一節,亦足自豪。若兼有衆長,加以沉鬱,本諸忠厚,便是詞中聖境。” 駱賓基 《一個唯美派畫家的日記·十月十三日》:“那廣曠的宇宙美,給它開闊了另一個聖境。”
“聖境”一詞包含多重含義,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聖境”原指宗教信徒追求的超凡入聖的境界,後來引申為至高無上的完美狀态,既可形容人的精神修養,也可指事物達到的極緻水平。
宗教與精神層面
指信徒通過修行達到的神聖境界,如佛教、道教中超越凡俗的悟道狀态。例如唐代王昌齡詩雲:“圓通無有象,聖境不能侵”(出自《同王維集青龍寺昙壁上人兄院五韻》),描述這種不可侵犯的精神高度。
傳道與象征意義
可指傳道的範圍或領域,有時帶有比喻或諷刺意味。如南朝蕭子良在《淨住子·出家順善門》中提到“未登聖境”,暗含對修行不足的批評。
藝術與自然美學
形容藝術作品或自然景觀的出神入化,例如山水畫中的極緻意境,或自然奇觀帶來的震撼體驗。
在生态與文化研究中,“聖境”也指受信仰保護的特定自然人文景觀,如神山、聖林、風水林等。這類地方因傳統文化禁忌而被長期保護,形成獨特的生态與文化單元。
“這座古寺隱于深山,雲霧缭繞,宛如聖境。”——結合自然景觀與精神意境的描述。
聖境是指被視為神聖、純淨或高尚的地方或狀态。這個詞常用來形容某個地點或境地具有超凡的美麗、莊嚴或神秘感。
聖境的拆分部首是土,它由8畫組成。
聖境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聖拆分即是土字旁加聖,境拆分則是由土字旁加境組成。
在繁體字中,聖境的寫法分别是「聖境」。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聖境的寫法與現代漢字基本相同,沒有明顯的差異。
1. 他心中渴望着能到達那個神秘的聖境,感受到生命力量的傳遞。
2. 這座寺廟是一座真正的聖境,吸引着無數信徒前來朝拜。
1. 聖人:指在道德、智慧或精神修養方面達到高度境界的人。
2. 聖地:指被某個宗教、宗派或信仰視為神聖、不可亵渎的地方。
3. 人間仙境:指美麗、安靜、甯谧的地方,就像是來自仙境一般。
1. 聖殿:指宗教或信仰活動場所,也具有神聖的意義。
2. 聖潔:表達純淨、莊嚴、無瑕疵等有關聖的屬性的形容詞。
世俗:指與聖境相反的世俗世界,常用來形容現實、凡俗的事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