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軍隊所去之處,都能取得勝利。《明史·流賊傳·李自成》:“ 洪承疇 代 鶴 , 張福臻 代 承疇 ,督諸将 曹文詔 、 楊嘉謨 剿賊,所向克捷, 陝 地略定。”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七:“號令嚴明,所向克捷。” 劉揆一 《黃興傳記》:“公有衆六百餘人,轉戰於 防城 、 橫潭村 ……兩月之久,所向克捷。”
“所向克捷”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軍隊所到之處都能取得勝利,形容軍事力量強大或行動勢不可擋。
“所向無敵”“戰無不勝”等,均強調不可阻擋的勝利趨勢。
該成語源自軍事曆史,既可用于描述具體戰役的勝利,也可引申為對強大力量的比喻。需注意其書面語屬性,現代使用場景多與曆史、文學相關。
《所向克捷》這個詞在漢語中的意思是指能夠克服一切困難,取得勝利。它由四個漢字組成,分别是“所”、“向”、“克”和“捷”。
下面是對這四個漢字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1. “所”字的拆分部首是“戶”,它的總筆畫數為4。
2. “向”字的拆分部首是“⻏”,它的總筆畫數為6。
3. “克”字的拆分部首是“兒”,它的總筆畫數為7。
4. “捷”字的拆分部首分為“扌”和“曷”,它的總筆畫數為11。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詩經·大雅·泰決》:“幡旗搏兮所向克捷,衆矢攸摧。”其中,“所向克捷”以形容率領軍隊作戰時所向披靡、所向無敵的威力。
在繁體字中,“所向克捷”可以寫作「所向克捷」。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有一些差異。例如,在西漢時期的甲骨文中,“克”字寫作“幾”,在東漢時期的隸書中,“向”字寫作“曏”,在唐代的楷書中,“捷”字寫作“疌”。
以下是一些關于“所向克捷”的例句:
1. 他勇往直前,所向克捷,最終取得了比賽的勝利。
2. 這支隊伍戰無不勝,所向克捷,堪稱冠軍之師。
3. 面對困難和挑戰,我們要有勇氣,堅定信心,努力向前,所向克捷。
與“所向克捷”相關的組詞包括“所向披靡”、“所向無敵”等,它們都表示在某個方面或者某個領域内所表現出的強大能力或者無敵的威力。
與“所向克捷”意義相近的詞彙有“所向毫厘、所向披靡”等,表示能夠全力以赴戰勝一切困難或者敵人。
與“所向克捷”意義相反的詞彙有“所向倒戈”、“所向抗拒”等,表示在某個方面或者某個領域内敗給了困難或者敵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