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ncontainer;brush pot] 用陶瓷、竹木、等制成的插筆用的筒
筒形插筆器具。 三國 吳 陸玑 《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螟蛉有子》:“取桑蟲負之於木空中,或書簡筆筒中,七日而化。”《紅樓夢》第四十回:“案上堆着……各色筆筒。” 清 沉複 《浮生六記·坎坷記愁》:“因是於行囊之外,轉得吾父所遺圖書、硯臺、筆筒數件。”
筆筒是中國傳統文房用具之一,主要用于插放毛筆,兼具實用與藝術價值。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筆筒是一種筒形插筆器具,通常呈圓柱狀,材質多樣,常見竹、木、瓷、漆、玉、象牙、紫砂等。它起源于古代文人書案,是除“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外的重要文具,最早可追溯至三國時期(文獻記載見于陸玑《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盛行于明朝中晚期。
筆筒不僅是實用器物,更承載文化内涵:
《紅樓夢》第四十回提到“各色筆筒”,佐證其在清代文人生活中的普及。
筆筒是指用來存放筆的容器,通常為筒狀的物品。它可以保護筆的尖端和筆身,方便整理和存放多支筆。
拆分部首:由“⽳”(毛字心)和“⺮”(竹字頭)組成。部首“⽳”表示與書寫、文字相關的意義,而部首“⺮”表示與竹子相關的意義。
筆筒的筆畫數量為8畫。
來源:筆筒一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這本古代漢字字典中。
繁體:筆筒(注:采用台灣正體字寫法)。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筆筒一詞的基本意思并未改變。例如,在戰國時期的古代簡牘中,筆筒一詞的部分寫法為“筆篿”。
例句:我把彩色筆全部放進了筆筒。
組詞:文具盒、書包、書架、筆袋。
近義詞:筆架。
反義詞:散亂的筆、散放的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