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遠近;緩急;長短。《宋書·禮志二》:“今臨軒拜授,則人君之大典,今古既異,賒促不同。”《南齊書·樂志》:“近世 王韶之 、 顔延之 竝四韻乃轉,得賒促之中。” 唐 吳兢 《貞觀政要·封建》:“然命曆有賒促之殊,邦家有治亂之異。”
“賒促”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ē cù(注音:ㄕㄜ ㄘㄨˋ),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釋:
根據高權威性文獻(如《宋書》《南齊書》等),“賒促”主要指時間或空間上的差異,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部分中等權威性資料(如)提到“賒促”與借貸相關,解釋為“因借貸過多需催促還債”。但此用法缺乏古籍文獻支持,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引申或誤用,建議以曆史文獻中的釋義為主。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宋書》《南齊書》等原始文獻。
賒促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賒欠和催促的意思。
賒促的部首是走(走之形)和信(人之形),總共五筆。
賒促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見于《爾雅·釋诂》。字義與“賒欠”、“催促”相關,常用于描述債務和催賬的過程。
賒促的繁體字是「賒促」。
在古代,賒促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如《康熙字典》中記載的寫法為「賒卒」。
1. 他的賒促還沒一分錢給我,我隻好催促他還債。
2. 這家店的賒促信用不錯,很多人都在這裡賒賬購物。
賒貨、賒購、賒銷、賒賬、賒欠。
欠款、拖欠、追債。
償還、結清、還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