賒促的意思、賒促的詳細解釋
賒促的解釋
遠近;緩急;長短。《宋書·禮志二》:“今臨軒拜授,則人君之大典,今古既異,賒促不同。”《南齊書·樂志》:“近世 王韶之 、 顔延之 竝四韻乃轉,得賒促之中。” 唐 吳兢 《貞觀政要·封建》:“然命曆有賒促之殊,邦家有治亂之異。”
詞語分解
- 賒的解釋 賒 (賒) ē 買賣貨物時延期付款或收款:賒欠。賒賬。賒購。賒銷。 長,遠:“長笛起誰家,秋涼夜漏賒”。“萬裡休言道路賒”。 古同“奢”,奢侈。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號:
- 促的解釋 促 ù 近,時間緊迫:促膝。促席(坐近)。急促。短促。倉促。 催,推動:促使。促進。敦促。督促。催促。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賒促”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用來描述時間或期限的長短、寬緊或緩急。其核心含義在于表達時間或事物進展的節奏是寬松延長還是緊迫急促。
詳細釋義:
-
基本含義:
- 賒: 本義指買賣貨物時延期付款或收款,引申為長遠、遲緩、寬松、寬緩之意。在“賒促”中,取其時間上的延長、寬松、緩慢之義。
- 促: 本義指緊迫、急促,引申為短近、急迫、局促、催逼之意。在“賒促”中,取其時間上的短促、緊迫、急迫之義。
- 合成義: “賒促”作為一個複合詞,其意義并非兩個字的簡單相加,而是融合了對立統一的概念,泛指時間的長短、期限的寬嚴、節奏的快慢、局勢的緩急。它強調的是時間維度上的對比或狀态,即是寬松延長還是緊迫短促。
-
具體用法與語境:
- 常用于描述時間期限。例如,指某項任務或約定的時間是寬裕還是緊張(“期限賒促”)。
- 可用于形容形勢或局勢的發展是緩和還是急迫(“形勢賒促”)。
- 也可指行動或進程的節奏是舒緩還是急促(“行止賒促”)。
- 在更抽象的層面,可以表示空間或距離上的遠近感覺(但此用法相對較少)。
- 該詞帶有一定的文言色彩,在現代漢語口語中已極少使用,但在閱讀古籍或進行相關研究時仍會遇到。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 (羅竹風主編):這部大型權威漢語工具書對“賒促”有明确收錄和解釋,将其釋義為“猶遠近,緩急,寬嚴,長短”。這是對該詞最權威、最全面的定義來源之一。
- 《古代漢語虛詞詞典》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研究室編):雖然“賒促”并非嚴格意義上的虛詞,但此類詞典在解釋相關複合詞或涉及時間、程度概念的詞彙時,常能提供精煉的釋義和例證分析,有助于理解其用法。
- 《辭源》(修訂本):作為專門收錄古漢語詞彙和詞源的重要辭書,《辭源》對“賒促”這類古語詞的解釋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通常會追溯其源流和用法演變。
“賒促”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核心意義在于表達時間、期限、節奏或局勢上的長短、緩急、寬嚴的對立統一狀态。它強調的是一種相對的概念,即事物在時間維度上是傾向于寬松延長(賒)還是緊迫短促(促)。理解該詞需結合“賒”的“寬緩長遠”義和“促”的“緊迫短促”義。其使用多見于古籍文獻之中。
網絡擴展解釋
“賒促”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ē cù(注音:ㄕㄜ ㄘㄨˋ),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釋:
1.基本含義
根據高權威性文獻(如《宋書》《南齊書》等),“賒促”主要指時間或空間上的差異,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 遠近:指地理或時間上的距離長短,如《宋書·禮志二》提到“賒促不同”,強調古今制度在時間跨度上的差異。
- 緩急:表示緊迫或松弛的狀态,常見于描述事務處理的節奏,如《貞觀政要》中“命曆有賒促之殊”,暗含王朝興衰的緩急變化。
- 長短:可指時間長度或事物的規模,如《南齊書·樂志》中“四韻乃轉,得賒促之中”,形容音律節奏的平衡。
2.其他解釋
部分中等權威性資料(如)提到“賒促”與借貸相關,解釋為“因借貸過多需催促還債”。但此用法缺乏古籍文獻支持,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引申或誤用,建議以曆史文獻中的釋義為主。
使用場景
- 古文分析:常見于史書、政論中,用于對比古今、制度或時勢的差異。
- 現代應用:若需使用,建議沿用“遠近/緩急”的抽象含義,避免與借貸概念混淆。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宋書》《南齊書》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弼亮裁屬參聖昌歜羊棗辰極沉箱出色辭領淡冷發瞽披聾妃色俯視腹心之疾高岌格物緻知宮陛貢公鬼擘口圜法家伎劍腹饴脣見力蹇人荊和機器腳踏車久假不歸克分子了身達命斂唇連根爛椋子遼江龍心瞞然木觚鬧炒女生外向披薄切勿青杳曲諒三班六房色診上人兒蜃阙試程收族疏服順風行船説來説去舒寫踏芳土壩帷車微達委羸無敵舞輪骁彍窙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