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放松缰繩,騎馬緩行。《三國志·蜀志·郤正傳》:“盍亦綏衡緩轡,回軌易塗。” 宋 吳處厚 《青箱雜記》卷一:“﹝ 陳亞 ﹞每擁騎自衙庭出,或由 鑑湖 緩轡而歸。”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賺将》:“ 宛 馬嘶風緩轡來, 黃河 水上北門開。” 魯迅 《故事新編·鑄劍》:“待到上午,清道的騎士才緩辔而來。”
“緩辔”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基本含義
字面指放松缰繩,騎馬緩行。其中“緩”意為放慢,“辔”指駕馭馬匹的缰繩。這一動作常用來比喻調整節奏、從容行事,強調不急于求成的态度。
引申意義
在文學或日常語境中,多用于形容主動控制進度、保持穩健的狀态。例如教育中“緩辔引導”,或工作中“緩辔推進計劃”,均體現循序漸進的原則。
曆史用例
該詞在古籍中多次出現,如《三國志·蜀志·郤正傳》中“綏衡緩辔”描述調整行進節奏;宋代吳處厚《青箱雜記》也記載陳亞“緩辔而歸”的場景。
常見誤讀
需注意“辔”的正确拼音為pèi(非“zī”),且該詞為整體概念,不可拆分理解為“緩慢的繩索”(的解釋存在偏差)。
使用場景:適用于強調策略性放慢節奏的語境,如管理、學習、文學描寫等,傳遞一種沉穩從容的智慧。
《緩辔》是一個成語,意為放慢馬車的速度,比喻退讓或者遷就對方。
《緩辔》的部首是“纟”(纟是“細絲”的意思),筆畫數為13。
《緩辔》的來源是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緩辔以聽。”意即放慢駕車的速度,便于傾聽。後來引申為遷就他人,退讓自己。
《緩辔》的繁體字為「緩轡」。
在古時候,《緩辔》的漢字寫作「緩轡」,采用了更多的繁體字形式。
1. 在談判中,我們需要學會緩辔,不要過于強硬。
2. 為了維護和諧的家庭關系,夫妻雙方應該互相緩辔。
緩和、緩解、緩慢、辔頭、辔繩、辔子。
忍讓、退讓、屈服。
堅持、抗拒、強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