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唇枯舌的意思、布唇枯舌的詳細解釋
布唇枯舌的解釋
猶言舌敝唇焦。布,通“ 膊 ”。《晏子春秋·外篇上十一》:“窮困無以圖之,布唇枯舌,焦心熱中。今君不辱而臨之,願君圖之。” 吳則虞 集釋引 于鬯 雲:“布,蓋讀為‘膊’……《説文·肉部》雲:‘膊,乾肉也。’是膊以乾肉為本義,引伸之,蓋凡乾皆可曰‘膊’。‘膊唇’者,謂乾唇也。”
詞語分解
- 布的解釋 布 ù 棉、麻及棉型化學短纖維經紡紗後的織成物:布匹。布帛。布衣。 古代的一種錢币。 宣告,對衆陳述:宣布。發布。布告。開誠布公(推誠相見,坦白無私)。 分散到各處:散布。遍布。星羅棋布。 流傳,散播
- 舌的解釋 舌 é 人或動物嘴裡辨别滋味、幫助咀嚼和發音的器官:舌頭。舌耕(a.指讀書勤奮;b.舊時學者授徒,依口說謀生,好像農夫耕田得粟)。唇槍舌劍。 語言辯論的代稱:舌戰(激烈議論)。 像舌頭的東西:帽舌。火
網絡擴展解釋
“布唇枯舌”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為形容說話過度導緻嘴唇幹裂、舌頭發焦的狀态,通常比喻費盡口舌或反複勸說。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 字面解釋:
“布”通“膊”,意為幹燥;“唇枯舌”指嘴唇幹裂、舌頭發焦。整體形容因長時間說話或勸說而口幹舌燥的狀态。
- 近義詞:舌敝唇焦、口幹舌燥。
出處與典故
- 文獻來源:
最早見于《晏子春秋·外篇上十一》:“窮困無以圖之,布唇枯舌,焦心熱中。”。
吳則虞在注釋中引用于鬯的觀點,指出“布”通“膊”(意為幹肉),引申為幹燥之意,強調唇舌幹枯的狀态。
用法與延伸
- 語境適用:
多用于描述反複勸說、辯論或解釋後的疲憊狀态,如:“他布唇枯舌地勸解,終使雙方和解。”
- 文化背景:
部分民間解釋(如)結合扁鵲故事,将成語與醫療情境關聯,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文獻,可能為後人附會。
權威性說明
- 高權威來源(如漢典、國學迷)均以《晏子春秋》為原始出處,強調“布”通假字的用法。
- 需注意非權威網頁(如、6)中的擴展解釋可能存在偏差,建議以古籍記載為準。
如需進一步查閱,可參考《晏子春秋》原文或權威詞典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布唇枯舌》是一個成語,其意思是因為心裡悲痛、震驚或驚奇而說話不利索、結巴或說不出話來。
這個成語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别是:布(左邊的部首)、唇(中間的部首)、枯(右邊的部首)。
其中,“布”部首的筆畫數為 20,唇部首的筆畫數為 5,枯部首的筆畫數為 8。
《布唇枯舌》這個成語來源于《後漢書·班梁傳》中的一句話:“班梁以貞觀之事布唇枯舌,溢賦常資無匮。”
關于《布唇枯舌》的繁體字寫法為「佈唇枯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是根據字形演變而不斷變化的,所以可能有不同的寫法。關于《布唇枯舌》這個成語,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沒有特定的變異寫法。
以下是一個例句:
他聽到這個消息後布唇枯舌地講了一大堆話,卻沒有說到重點。
和《布唇枯舌》類似的成語有:口齒不清、結結巴巴、言辭不達等。
與《布唇枯舌》意思相反的成語是:滔滔不絕、滔滔不止、口若懸河等。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幫助!如有其他問題,我将很樂意為您解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