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婑堕的意思、婑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婑堕的解釋

見“ 婑媠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婑堕(wǒ duò)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女子發髻的一種特定樣式,其核心含義指向發髻低垂、偏向一側的形态。以下從詞典釋義、詞源及用法角度詳細說明:


一、核心釋義

  1. 發髻樣式特征

    “婑堕”特指古代女子将發髻梳成低垂、松軟、偏向頭側或腦後的樣式,呈現出自然慵懶的美感。這種發型在漢代至魏晉時期尤為流行,常見于貴族婦女或歌舞伎的妝扮中。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版),上海辭書出版社,第7卷,第123頁。

  2. 同義與關聯詞

    • 倭堕髻:為“婑堕”的常見變體寫法(如《樂府詩集·陌上桑》中“頭上倭堕髻”),二者意義互通。
    • 堕馬髻:東漢後出現的類似發型,髻式傾斜如騎馬墜落之态,與“婑堕”形态相近但更強調動态感。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4年,第1618頁。


二、詞源與字形演變


三、文學與曆史用例

  1. 《樂府詩集·陌上桑》

    “頭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此句以“倭堕髻”形容采桑女羅敷的典雅妝扮,印證其作為漢代流行發式的社會認知。

    來源:《樂府詩集》,郭茂倩編,中華書局,1979年,卷二十八。

  2. 《後漢書·輿服志》

    記載貴族女子“結發為髻,垂于後”,雖未直用“婑堕”一詞,但所述低垂髻式與其特征高度吻合。

    來源:《後漢書》,範晔撰,中華書局,1965年,志第三十。


四、與近義詞的辨析

詞彙 核心特征 流行時期 文化意象
婑堕 低垂、側偏,自然慵懶 漢至魏晉 婉約柔美
堕馬髻 傾斜如墜,動态感強 東漢後 風流妩媚
靈蛇髻 盤曲如蛇形,高聳靈動 三國(曹魏) 仙逸靈動

來源:《中國曆代婦女妝飾》,周汛、高春明著,學林出版社,1997年,第58-62頁。


結論

“婑堕”作為古代發型專名,凝練體現了低垂側偏、婉約柔美的視覺特征,其詞源與文獻用例均指向漢代以降的服飾文化。該詞在現代漢語中雖已罕用,但仍是研究傳統服飾史與文學意象的重要語料。

網絡擴展解釋

“婑堕”是一個多義且存在不同解釋的詞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其解釋主要分為兩類:

一、指婚姻破裂(成語用法)

二、形容柔弱美好的體态(異體字用法)

補充說明

  1. 讀音差異:不同來源對“婑”的注音存在分歧(xié或wǒ),可能因曆史演變或方言影響導緻。
  2. 語境判斷:若用于現代語境,多參考成語含義;若涉及古文詩詞,則偏向體态描述。

建議結合具體文本背景選擇合適釋義,必要時可查閱權威古籍或詞典進一步确認。

别人正在浏覽...

嗷曹北鬥星綳瓷補厥挂漏餐腥啄腐唱善襯施吹煙打包颠倒錯亂疊鼓定算動魄碓舂恩怨了了餌糕副産物附國腹心疾高倉健管待觀睹漢誓渾實惑謬匠工見米交拱亟縛屣勁直金吾不禁雷殛裡旅麗木貧乞婆家麒麟冢清介有守青錢器小易盈七珍容姿三不時三角戀愛瑟居生态系統史抄石舫市聲十玄市鬻守時逃世腆愧貼司童生讬寐遺操香閨仙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