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體的意思、敵體的詳細解釋
敵體的解釋
謂彼此地位相等,無上下尊卑之分。 漢 班固 《白6*虎通·王者不臣》:“諸父諸兄者親,與己父兄有敵體之義也。”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一:“今朝廷之上,羣臣皆自東階而升,不敢升自西階,非特嫌,若賓主敵體,亦以西為尊也。”《好逑傳》第三回:“你既娶我來,我就是與你敵體的夫妻了。”
詞語分解
- 敵的解釋 敵 (敵) í 有利害沖突不能相容的:敵人。敵方。敵寇。 指敵人:敵後。敵情。敵酋。敵特。輕敵。克敵制勝。 抵擋:寡不敵衆。 相當:勢均力敵。匹敵。敵手(能力相等的對手)。 仇視:敵意。“諸侯敵王所忾”。 友我 筆畫數:; 部首:攵; 筆順編號:
- 體的解釋 體 (體) ǐ 人、動物的全身:身體。體重。體溫。體質。體征(醫生在檢查病人時所發現的異常變化)。體能。體貌。體魄(體格和精力)。體育。體無完膚。 身體的一部分:四體。五體投地。 事物的本身或全部:物體。主體。群體。 物質存在的狀态或形狀:固體。液體。體積。 文章或書法的樣式、風格:體裁(文學作品的表現形式,可分為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體(文章的體裁,如“騷體”、“骈體”、“舊體詩”)。字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敵體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敵體”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雙方地位平等、無上下尊卑之分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1.含義
- 核心定義:指彼此地位相等,不存在尊卑或主從關系,多用于親屬、君臣或賓主之間()。
- 詞源解析:“敵”意為對等、匹敵,“體”即身份或地位,組合後強調雙方關系的平等性。
2.曆史出處
- 漢代文獻:班固《白虎通·王者不臣》提到“諸父諸兄有敵體之義”,說明親屬間的平等關系()。
- 宋代例證:羅大經《鶴林玉露》記載朝廷禮儀中“賓主敵體,以西為尊”,體現賓主地位的平等()。
3.用法與語境
- 親屬關系:如叔侄、兄弟之間,雖長幼有序,但地位對等。
- 社會關系:如《好逑傳》中“夫妻敵體”,強調婚姻中的平等()。
- 近義詞:匹敵、對等;反義詞:尊卑、主從()。
4.現代延伸
-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代禮儀、社會結構時仍有學術價值。例如清代詩詞中“敵體恩”“離合敵體”等用法,反映其文化内涵()。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白虎通》《鶴林玉露》等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敵體(dí tǐ)是一個漢語詞語,它的意思是指敵對的或對立的事物或對象。下面将逐一介紹關于敵體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敵體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攵”(攴)和“本”(木),其中“攵”是攴字的改寫形式,表示動作。“本”表示源頭或原始狀态。敵體的總筆畫數為9。
來源與繁體:
- 敵體源于《說文解字》,出自史記中的“敵國”一詞。在繁體中,“敵”字的寫法與簡體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 在古代,敵體的寫法與現代簡體相似,但更接近繁體。“敵”字的古時寫法是“敵”,它使用了更多的傳統漢字筆畫和字形。
例句:
- 他們是敵體,所以彼此相互對抗。
- 我們要改變對待敵體的态度,尋求和解的可能性。
組詞:
- 敵體在構詞中可以與其他詞語結合形成新的詞彙,例如:敵對(dí duì,表示敵對的關系)敵意(dí yì,表示對他人的敵視或敵意)。
近義詞:
- 與敵體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對立、對仗、針鋒相對。
反義詞:
- 與敵體意思相反的詞語是:友體(友善的、友好的事物或對象)。
希望這些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