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徒杠的意思、徒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徒杠的解釋

可供徒步行走的小橋。《孟子·離婁下》:“歲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民未病涉也。” 朱熹 集注:“杠,方橋也。徒杠,可通徒行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徒杠”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與現代漢語有所不同,主要表示一種簡易的小橋,特指僅能供行人步行通過的橋梁。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字義分解

  1. 徒:

    本義為“步行”,引申為“不憑借交通工具”“僅依靠雙腳”。《說文解字》釋為“步行也”(來源:許慎《說文解字》)。此處強調橋梁僅供行人徒步通行。

  2. 杠:

    原指“獨木橋”或“小橋”。《孟子·離婁下》有“歲十一月,徒杠成”的記載(來源: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趙岐注:“杠,方橋也。”清代訓诂學家王念孫在《廣雅疏證》中進一步明确:“杠者,小橋之名。”

二、詞義解析

“徒杠”指古代建造的簡易橋梁,結構簡單(如單根木材或石闆搭建),僅容行人徒步通過,無法承載車馬。其核心特征在于:

三、典籍例證

清代學者王念孫在《廣雅疏證·釋宮》中明确釋義:

“杠者,《孟子》‘徒杠’‘輿梁’,杠、梁皆橋也。杠謂小橋,梁謂大橋。”

此注厘清了“徒杠”與“輿梁”的差異,佐證其“小型步行橋”的屬性(來源:王念孫《廣雅疏證》)。

四、現代使用

該詞屬文言遺存,現代漢語極少使用,僅見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化語境(如古建築描述)。其内涵可類比今日的“人行步橋”或“簡易木橋”。

總結

“徒杠”是古漢語中專指行人徒步通行的簡易橋梁,強調其功能單一性與結構樸素性,反映了古代交通設施的實用分類。

網絡擴展解釋

“徒杠”一詞存在兩種不同解釋,具體需結合語境判斷:

  1. 本義(古代用法)
    源自《孟子·離婁下》:“歲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

    • 字面含義:指僅供徒步通行的小木橋(“徒”指步行,“杠”為簡易橋)。
    • 引申背景:孟子以“徒杠”和“輿梁”(車行橋)作對比,強調為政者需根據時節循序漸進地完善民生設施,體現便民思想。
  2. 引申義(現代用法)
    現代部分詞典(如查字典網)将其定義為成語:

    • 比喻含義:形容人虛榮自負,空有技能而無實際能力(“徒”指虛有其表,“杠”代指技能)。
    • 使用場景:多用于批評誇誇其談、缺乏實踐的人,例如:“他自稱精通編程,卻連基礎代碼都寫不出,真是個徒杠。”

建議:若在古籍或文言文中出現“徒杠”,優先采用本義(小橋);若在現代語境中用于評價人物,則可能為引申比喻義。需注意部分網絡來源對詞義的解釋可能存在混淆。

别人正在浏覽...

半會班圖人剝斲便條嘗試蹰躇搥胸跌腳存谕蹙戎點染颠飲發枹佛陀高見龜鱗國貨骨殖故習蠱誘混淪活擦擦胡厮哄鉸鉸稽覽雞生鵝鬥九廻救世濟民巨鹿之戰靈溪鹿埵騾駒麻油納室逆命佞舌蓬藋前七子起差琴鍵窮根究底人陣如果乳毛森悚晱晱殺青沙漲水亭疏屏庶羞肆頭筍蕨特刊停步涕涕頑遊窩頓嫌郤閑帳西伯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