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符箓。符箓多用黃紙書寫,故稱。 唐 陸龜蒙 《奉和襲美懷華陽潤卿博士》之三:“仙道最高黃玉籙,署天偏稱白綸巾。”參見“ 玉籙 ”。
“黃玉箓”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道教文化和文學作品中。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黃玉箓”指道教中的符箓(一種書寫于黃紙上的宗教文書),主要用于驅邪、祈福等儀式。其名稱源于書寫材料的顔色和材質:“黃”指符紙顔色,“玉”可能為美稱或代指珍貴性,“箓”即符箓本身。
唐代詩人陸龜蒙在《奉和襲美懷華陽潤卿博士三首》中寫道:“仙道最高黃玉箓,暑天偏稱白綸巾。”此處以“黃玉箓”代指道教的高深法術,體現其宗教與文學雙重意涵。
該詞多見于古典文獻或詩歌,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與之相關的“玉箓”在道教中也可指帝王受命的符書(如“金箓玉箓”),但“黃玉箓”更側重儀式用途。
“黃玉箓”是兼具宗教功能與文學美感的詞彙,反映了道教文化中符箓的象征意義和書寫傳統。如需進一步了解符箓的具體形式或道教儀式,可參考《道藏》等典籍或唐代詩文。
黃玉箓是指一種古代的寶石器物,通常用黃色的玉石制成,形狀像箓(古代用來記載文書的薄片)。這種玉箓在古代被視為珍貴的寶物,常被用來制作貴族的玩具或禮物。
黃玉箓的拆分部首分别是黑、玉、竹,總共有17個筆畫。
《黃玉箓》一詞最早見于《史記·秦始皇本紀》:“陳涉放火燒黃玉箓,發覺守吏決杖之。”意指陳涉放火燒毀了一份重要的文書。後來,黃玉箓逐漸成為指代珍貴文物或重要文件的名詞。
繁體字中的黃玉箓與簡體字沒有差别,都是“黃玉箓”。
在古代,黃玉箓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古文中的字形多變,但大緻和現代漢字相似,隻是筆畫結構和字形有些差異。
古代文獻中有一句話:“天下之寶,如黃玉箓之珍貴。”意思是黃玉箓被視為非常珍貴的寶物。
1. 玉石箓:指由玉石制成的箓。
2. 黃金箓:指以黃金制成的箓。
3. 珍寶箓:指珍貴的寶物形狀像箓。
與黃玉箓近義的詞彙包括:黃金箓、玉石箓、珍寶箓。
與黃玉箓反義的詞彙難以确定,因為它本身指代的是一種特定的物品,很難找到與之完全相反的概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