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披磔的意思、披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披磔的解釋

開割。《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疈辜祭四方百物” 漢 鄭玄 注:“疈為罷。 鄭司農 雲……罷辜,披磔牲以祭,若今時磔狗祭以止風。”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披磔”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祭祀活動中的特定宰牲儀式,其含義及背景可綜合多個來源解析如下:

詞義解析

披磔(pī zhé)指“開割”,特指将祭祀用的牲體剖開、割裂的行為。這一動作既包含物理上的分割,也帶有儀式性的象征意義。

文獻來源

  1. 《周禮》記載:漢代鄭玄在《周禮·春官·大宗伯》的注釋中提到,披磔是祭祀四方百物的流程之一,即“披磔牲以祭”,類似于漢代“磔狗祭以止風”的習俗(通過宰殺狗來止息風災)。
  2. 漢字解析:
    • “披”本義為分開、裂開,如《廣雅》釋為“張也”,《史記》中“披帷”即掀開帷幕。
    • “磔”指古代肢解牲體的祭祀方式,後引申為分裂。

應用場景

主要用于古代宗教或巫術儀式,如:

現代關聯

如今“披磔”已不常用,多見于古籍研究與曆史文獻,是研究古代祭祀文化的重要詞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披磔》的意思

《披磔》這個詞形容殘酷的酷刑,意為将人的皮膚剝下來,以示警戒或折磨。

拆分部首和筆畫

《披磔》由部首組成,拆分後為:扌(手)+ 石(矶)。

根據筆畫,可以分為5個筆劃。

來源

《披磔》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法律中的酷刑。

在古代社會,披磔是對重罪犯的極刑之一,用來警告和恐吓其他人,并作為一種報複手段。

繁體

《披磔》的繁體字為「披膘」。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的寫法中披和磔分開寫,披的古寫為「收」,磔的古寫為⿸由貝。

例句

1. 古代酷刑中的披磔讓人驚恐不已。

2. 想象被披磔的痛苦讓人膽寒。

組詞

1. 披皮:指将動物的皮剝下來。

2. 磔刑:指類似于披磔的殘酷酷刑。

3. 貝磔:指古代商代的一種刑罰,也是一種酷刑。

近義詞

1. 剝皮:指剝去皮膚。

2. 剖腹:指剖開腹部。

反義詞

1. 賞賜:指賞賜給予。

2. 寬恕:指原諒,不追究。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